1943年何道洪生于陶艺鼎盛的宜兴丁山镇。自幼浸淫在座艺术之都中,耳濡目染,不由自主地编织起他童年的艺术梦幻。
拜紫砂名家学艺
1958年,16岁的何道洪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学习陶器制作,他先从著名紫砂艺人王寅春习艺,由于学不厌倦的认真态度,加上朴实淳厚的性格,博得王寅春特别的关照,尽传其技。何道洪在王寅春细心的指导下,在方器、圆器、筋纹器等基本功上,扎下厚实的基础。
1965年底,转拜素有“陈鸣远第二”的裴石民为师,学习塑器和象真果蔬的制作技艺。何道洪秉承一贯谦虚诚挚的学习精神,深获裴石民的赏识,将技艺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何道洪观摩了裴石民林林总总的陶艺作品,个个形象鲜明,件件栩栩如生,著实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俗语说:“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何道洪除了师承王老、裴老二人之菁华外,自已更不断地求新求变。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怍、不发,举一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经过多年的学习磨炼,在壶风千秋的紫砂艺苑中,何道洪被尊为无可争议的紫砂艺术大师。
底槽清 道洪清泉
创独特的“何氏风格”
宋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 词句彰显着豪放与婉约之别,多年来,何老试图让豪放遒劲之气融于壶中,故他所设计的壶稳重大气,动感十足。其光素器圆润敦厚, 式度严谨;花器章法自然,细致优雅;筋纹器则生动流畅,井然有序。在何道洪从艺生涯近50个春秋中,他用特有的方式演绎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 放之外”的“何氏风格”。
他一改前人均匀 的线条,将壶的比例结构进行了大胆地调整。壶嘴被拉阔,壶把做成了从粗再收细的充满张力、动感的线条,“壮而不臃、硕而有力”,再与身、盖、嘴、钮相互呼 应,看上去多了几分浑厚可爱。
壶嘴、壶把局部的独具匠心在何老看来,实则是“何氏风格”的两扇窗户,其真正的灵魂在于注重壶体各部位的张力比例与整体的置阵布势。局部与 整体相得益彰,稳中求变,动态中求宁静,以力的分合统摄其形。而在此之上,造壶者更要善于调集自己的妙悟与理念,赋予紫砂壶深厚凝重的思辨力度。故以此体现出来的力度,是内在的张力与外在的豪放相融合的生命力。
如此一般的力度之美令人不禁好奇,在这背后支撑它的是大师怎样的风骨精神。熟悉何老的人都知道,他的作品量少质精,且壶型绝不重复创作,真正做 到了“方非一式,圆无一相”,用他的话说就是“勉强为之,则犹如仿制品无异”。他造壶在于激情,一气挥洒,意气酣畅,如痴如狂。(紫砂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