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艺术之路上,高爱华坚持以德艺双馨的紫砂前辈为榜样,端端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她的作品在各类陶艺评比中多次获奖,其中“吉祥壶”获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设计创新一等奖,“雨露天星提梁壶”获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忆江南壶”获首届海峡两岸三地紫砂壶艺展金奖。2014年,她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2014年中国当代最具收藏价值陶艺家”。
高爱华于1970年出生在丁蜀,于1990年开始学习制壶技艺,师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吴亚平。她从事紫砂,不仅仅因为制壶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更因为制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因此,她制壶是为了自己的喜爱,更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她希望自己能像紫砂前辈那样做人做壶,更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像紫砂前辈那样的紫砂人。
认识并拜吴亚平为师,是高爱华紫砂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生于1940年7月的吴亚平,是当今壶艺界的一位“老将”。他于1956年进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前身),1958年有幸拜一代壶艺泰斗顾景舟为师。从此在名师的指点下,开始孜孜不倦地追求紫砂艺术。他的为人与艺品深得顾景舟大师的赞赏,1959年春节过后开工的第一天,顾景舟大师就亲笔为他题写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勉励他在紫砂艺术之路上只争朝夕,早日成才。1992年,他创作了一把寓意延年益寿的壶:壶身圆润饱满,壶嘴为龙头,壶把为龙尾,壶的底部饰一圈细珠,就像是一串晶莹的水珠。当他用这把壶为顾景舟大师斟茶时,顾大师一眼就看出了他的用意,说:“喝着从龙嘴里吐出来的水,延年益寿啊!”顾大师欣然为这把壶起名“龙泉壶”,并又为他题词:吸泉几试新茶。多年来,他以师父为榜样,致力传承师父的壶艺,成为顾景舟大师得意的一位弟子。当高爱华恭恭敬敬地拜吴亚平为师时,她不仅感到了自己作为顾景舟大师门生的骄傲,更感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高爱华创制的紫砂壶大多数为光素器,具有“文人派”的风格。任何艺术,都有各自的流派。宜兴紫砂自明代以来,逐步形成了“文人风格”“宫廷风格”和“象形风格”。“文人派”即“文人风格”,其作品以线条简洁、造型端庄、文化内涵丰富为设计理念,素面无华,行云流水,写意而又工整,看似简单,但韵味品位很高。在这一方面,顾景舟大师堪称是“文人派”的代表。她踏着大师的足迹,在师父的指点下,致力传承“文人派”风格。她创作的“同心圆壶”,就深得“文人派”的神韵,获得了包括她师父在内的众多紫砂行家的好评。该壶素面无华,从壶肩到壶钮,五条流畅的线条,勾画出了五个圆面,五圆同心,“同心圆壶”由此而来。整把壶点与线、线与面、明与暗、虚与实,均简洁明了,真可谓视之如玉,抚之舒适,赏之怡心。
在高爱华看来,一把壶可以是一个故事,一段情愫寄托,一个无可言说的念想,一个美丽瞬间的定格,一个哲理深远的成语。随着制壶技艺的不断成熟,设计理念的不断飞跃,她在自己的作品中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开掘。她的“儒方壶”,看似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名字,一个貌不惊人的器型,但仔细观赏,就会发现它不仅散发着中国儒家哲学的温暖气息,还体现着处事圆通、内心方正的中国古人的处世方略。该壶上圆下方,即天圆地方,壶身从圆润慢慢演变为方正,过渡自然,不落痕迹,将方与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高超的制作技艺。她的“高升提梁壶”寓意生活节节高升,表达了百姓期盼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望。宜兴多竹,从小就喜爱青青翠竹的她,以竹入壶,一根根寄托着美好祝愿的竹子构成圆满的壶身,撑起了千千万万幸福圆满的家。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这是高爱华时常说的一句话。她的“不忘初心”,就是不忘当初追求紫砂艺术的初心;她的“继续前行”,就是在紫砂艺术之路上永无止境地攀登。她做人与做壶一样认真,这些年来无论紫砂有多热,无论紫砂壶有多么好卖钱,她始终恪守着“珍惜手中泥、做好每把壶”的原则。从2011年开始,她担任市爱德培训学校的指导教师,义务指导残疾人学习制壶技艺,为他们的成长尽自己的一份力。像紫砂前辈那样做人做壶,这是她永远不变的自我要求。
高爱华 助理工艺美术师
1970年生于宜兴。上世纪90年代师从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吴亚平,成为壶艺泰斗顾景舟第三代传人。从艺20多年来,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加上自身的勤奋努力,练就了扎实的制壶基本功。2005年创办“高高紫砂工作室”。专注于紫砂壶的设计与制作,在创作过程中继承传统却不墨守成规,勇于探索更善于创新,把茶器和高雅的紫砂艺术相结合,从而初步形成了花素相融、赏用皆美的风格。(宜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