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江南宜兴,一直是天下文人的梦境。那波光云影、杏花春雨的悠闲所在,分明是唐诗的故土;烟水寒笼、画舫船头的飘渺意境,好比是宋词的家乡,就连清朗的空气里,也是杨花柳絮莺燕飞。随便那么一掬,满怀风韵、如俪歌迥荡;太湖的水流到这里,如一阕柔软绵长的滩簧古唱,婉约温雅、柔韧豪放;这里的山不高,却隽秀:不奇,却雅致;不险,却是天生的一派妩媚。如此美妙的山水,必得有神奇的传说陪衬着,方显出历史的契阔和韧性,我们的故事,就从古阳羡里那一折“富贵土”的传说开始吧。
远古时代,宜兴丁蜀一带只是太湖之滨的一个小小村落。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歇;耕作之余,取山间陶土,制做些缸瓮碗罐,以作日用之需。生活非常平淡简朴。一日,村里忽然来了一位形貌怪异的云游僧人,边走边喊道:“卖富贵土,卖富贵土!”村上人感到好奇纷纷驻足观望。僧人见人们踌躇不前,又高声喊:“贵不欲买,买富如何?”
人们更加不知究竟,这个仿佛从天而降的破和尚到底要干什么呢?那异僧却越走越快,越喊越响;村上的几位长者觉得奇怪,便跟随其后,一路朝青龙山、黄龙山的方向而去。走到一个拐弯处,那异僧突然不见了,远处的天边,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老人们四下张望,忽见坡前有几个土坑,上前一看,里面全是五颜六色的泥土。老人们就把这些奇妙的五色土带回村里,让儿辈们捣炼烧制,竟出现与从前迥别的色彩效果,可谓五彩缤纷。于是后人纷纷效仿,一种世界独有的紫砂陶,由此雄踞一方,享誉九洲。
宜兴紫砂陶在我国乃至世界陶瓷中独树一帜,是宜兴的历代陶工的智蕊把天赋的紫砂泥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结果。据考证,世界上别的国家是没有紫砂泥的。在西方,如美国、意大利、英国、日本等陶瓷工业高度发达国家,它们生产的红色陶器,只能称之为红色炻器。我国地大物博,红色陶土分布极广,但因所产陶土矿物组成、化学组成与宜兴的不一样;因此,把宜兴紫砂泥说成世界独有决不言过其实。
“女娲补天、抟土造人”,是我们黄皮肤黑眼睛的祖先,出于对上天和大地的敬畏,给后人留下的神话故事之一。在他们看来,人是泥土塑造的,最后人又回归大地、化作泥土。紫砂就是大地深处的一把土,要说简单,世界上哪有比它更简单的存在呢?但就是这么一把土不加任何东西,捏啊捏啊,就捏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千变万化的乾坤都可以装进一把壶里。它还是那把土吗?就像中国的中药,把一些枯枝败叶放在一起煮,最后的神奇就在一碗汤里。水火土木,相克相生。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在紫砂诞生那天起,就与它一道穿越沧桑风雨,共同塑造着不朽的东方传奇。
紫砂泥又称岩中岩、泥中泥。其中又分红泥、紫泥、团山泥。即便是在宜兴也只有丁蜀镇郊黄龙山中的甲泥矿层里才能找到。紫砂贵在有“砂”,那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独特材质。由于这种“砂”的作用、烧成后的紫砂壶外观,便会呈现出远比一般陶泥黏土丰富得多的肌理效果,它透气性好、盖不夺香而无熟汤气。一经泡养和把玩,“火气”尽消,其“水色”和韵味,可与玉器媲美。它那独特的肌理之美更是世界上任何陶瓷材料都解无法比拟的。明代的吴梅鼎曾经写过一部传世之作《阳羡名陶赋》,把其中的一段翻译成白话文,读来会很有意思:说到那紫砂泥色的变化,有的阴幽,有的亮丽;有的如葡萄般的绀紫;有的似橘柚一样的黄郁;有的像新桐抽出了嫩绿;有的如宝石滴翠;有的如带露向阳之葵,漂浮着玉粟的暗香;有的如泥砂上洒金屑,像美味的梨子使人垂涎欲滴;有的胎骨青且坚实,如黔黑的包浆发着幽明之光,那奇瑰怪谲的窑变,仿佛是铁,仿佛是玉;齐全的和谐归于一身,完整的美均匀着通体。远远地望去,沉凝如钟鼎列于庙堂,近近地品味,灿烂如奇玉浮幻着精英。那是何等的美仑美奐!世上一切的珍宝,都无法与它匹敌啊。
紫砂矿土从岩中取出,质坚如石;还须经过长期的风化陈腐,方能褪去火气,这样的过程就像储藏老酒,时间越长,酒越醇香。生泥变成熟泥的工艺流程,经过千百年的经验积累,更是自成体系,各怀绝招。
为什么紫砂艺术只属于宜兴呢?除了地理地质上的天然优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宜兴有几千年的制陶史。早在新石器时期,宜兴的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烧造原始的陶器。长期积累的成型工艺和紫砂壶的诞生,都是一脉相承的。像汉罐的造型和打围身筒的手工绝技,就给紫砂壶提供了成型的依据。
紫砂乾坤千奇百妍;历代艺人以巧夺天工之技,将一把小小的紫砂壸出神入化,演变出千万般英姿与风情。其造型完全用手工拍打身筒、或泥片镶接成型。成为世界造型一绝。其间又通过变形与装饰,彰显其斑斓多姿的风貌。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宜兴旅游园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