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有7000多年制陶史。紫砂陶、均陶、青瓷、精陶和彩陶是宜兴陶瓷的“五朵金花”,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紫砂陶。
宜兴,一座以紫砂闻名于世的城市。“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一丸土,说的便是紫砂。明代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便是宜兴的古称。紫砂泥矿土是宜兴特有的一种含铁质、黏土质、粉砂岩的自然特殊矿土,将紫泥、本山绿泥、红泥等3种基泥按不同分量颗粒粗细的配比,经不同温度的烧制,能够呈现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黄而不娇,墨而不黑的效果。
用紫砂壶泡茶,既能发茶香,又无熟汤气。养壶得法,使用越久,色泽越发古雅光润,宛若珠玑。紫砂壶因茶而生,更因其素面素心、质朴温润的品性,深受人们喜爱。明清以来,许多文人以定制、设计、撰铭、书篆等形式参与到紫砂壶的创作中,使其由单纯的日用品变成了集金石雕塑、书画诗词于一身,散发着浓厚文化气息的艺术品。
陶都是宜兴,陶业在丁蜀。丁蜀镇制陶历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和陶瓷产品销售集散地。宜兴紫砂壶的制作方法是“敲敲打打”,这种拍打镶接法的成型技艺与世界其他陶器成型方法不同,这正是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所在。
许多人慕名来到宜兴,只为求得一把正宗的紫砂壶。对宜兴而言,紫砂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它的名字叫宜兴。”短短一句话,道出宜兴人的骄傲和自豪。
早在15世纪,日本人就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学习紫砂的制壶成型工艺。18世纪,“YIXING”是出口欧洲红色陶器的代名词。20世纪初,紫砂工艺作品在巴拿马赛会等国际性展会上多次获得金质奖章及奖状。
1978年,紫砂艺人何挺初随中国陶瓷代表团出访澳大利亚,示范表演紫砂壶制作技艺,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走出国门弘扬紫砂文化的艺人。1984年,沈遽华制作、沈汉生镌刻的竹简紫砂茶具,顾绍培制作、谭泉海镌刻的“紫砂百寿瓶”,双双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紫砂壶还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在宜兴,还有一个关于“塔座”和“塔尖”的说法广受认同。如果把宜兴紫砂比作一座“金字塔”,负有盛名的紫砂大师是塔尖,上万名民间紫砂艺人则是坚实的塔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