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历史 一部紫砂史 半部宜兴录

宜兴紫砂壶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紫砂在六百多年的历史中,被太多的文人追崇,喜爱。

繁复的工艺,丰富的人文注入奠定了具有她一定艺术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关于紫砂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这次,我们简单的论论紫砂,论论宜兴特有的陶瓷文化。

宜兴有着七千多年的制陶史,陶器的制作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时期。近年来,在宜兴骆驼墩遗址(宜兴新街镇),西溪遗址(宜兴方庄镇)下湾遗址(宜兴铜官山附近)的考古中都出土大量的陶器,陶罐占了很大的份额。

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址的发现,证实了紫砂在北宋时期,已经被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罐,缸,坛,盆,内壁施釉,用于贮水,装油,和用于日常洗漱,直至元,明。这个时期也出现了最有代表性的宜兴均陶器,被销往国内外,不少精品也进了宫廷。在宜兴丁蜀镇紫砂业界,均陶器早于紫砂壶的论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在明代正德年紫砂壶的初创年,历史记载被认可最多的是明代周高起所著《阳羡茗壶系》言,金砂寺僧,捏砂制壶。期间宜兴籍进士四川参政吴仕(别号颐山)未获功名前常带书童供春,在金沙寺读书,供春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砂。

明代早期墓葬没有出现过紫砂,最早的是明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一把嘉靖年的提梁壶。明代嘉靖万历期间,已经出现了紫砂高手四大家: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时大彬父亲)

明代晚期丰富的紫砂文化发展就此开始,兴盛……

1391年,茶业史上发生了一次变革,明太祖朱元璋废团兴散,民间逐渐有了盖碗冲泡法的产生。

宜兴自古就出茶产茶。东汉就有关于茶叶的记载。唐代,宜兴阳羡茶是进贡茶。诗人卢仝写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宋代,苏东坡诗云:雪芽为我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

正是根植于得天独厚,丰饶的陶文化土壤,宜兴紫砂文化这朵奇葩,在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才得以生长,繁荣,经久不衰至今。而且紫砂文化应该是中国陶瓷史上发展最短,却和茶最密切的陶瓷文化。

宜兴因陶而生砂,因茶而兴砂。(转)

宜人出品紫砂,深耕紫砂领域二十载,矢志不渝地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旨在将这份源自东方的艺术瑰宝推向全球舞台,让世界各地的壶友都能领略其独特魅力。【+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