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形故事|曼生十八式之半月壶

点击收听故事

陈曼生,“西泠八家”之一,是名噪一时的钱塘才子。嘉庆年间,他在溧阳做县令。虽为官清廉,政绩斐然,但他对朝中阿臾之事并无兴趣,寄情书画篆刻,茶道紫砂,追求的只是精神的自由。他设计紫砂壶,交与紫砂艺人制作,把绘画的空灵,书法的飘洒、金石的质朴,有机地融进了紫砂壶艺。

使紫砂艺术进入了历史上的又一昌盛期,开创了文人壶的新纪元。

提起陈曼生,壶友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曼生十八式”,其实曼生所设计的茗壶,远不止18把。

“十八”在古代是用来泛指的虚数,我们今天所说的曼生十八式,是沿袭古人叫法。成书于一九三七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中收录的曼生壶就有26把。据考证,曼生壶至少有40多种式样。

 

▲黄金段泥半月壶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曼生十八式”中的半月壶,一壶秋月醉人,往事随风而去。

这还得从陈曼生的人生经历说起,曼生一生坎坷,早年家道中落,34岁时才得以拔供。

▲黄金段泥半月壶

本以为就此可以入仕途为官,却又接连遭遇儿子早亡,紧接着是父亲病故,几经辗转波折,数年后才当上了溧阳县令。

此时的他早已进入了人生的不惑之年,心中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对团圆的渴望,名利皆是过眼云烟。

 

▲黄金段泥半月壶

陈曼生寄情紫砂,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

某日夜晚,曼生抬头望月,只见一弯残月挂在空中,不由得想起了苏东坡的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曼生顿觉悲伤,提笔起稿,以夜空中明月为原型,设计出了半月壶,一把壶包含的是亲人,是故乡。

 

▲黄金段泥半月壶

壶身呈倒扣的碗形,或半球形,其剖面是半月状。

壶把也极简单,嵌盖顶端配一小圆球纽或桥纽,简约而稳重,严谨而古朴,具有一种独特的美。

▲陈曼生原作 半月

陈曼生在壶身刻铭“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

凛冬时节在大雪冰封的山里,融化梅树枝头的白雪用来生火烹茶,岂不是像神仙一样的逍遥自在。

这是曼生一贯的作风,用洒脱的心境来对抗生命中的不忿。

 

▲黄金段泥半月壶

海上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以前总觉得心上人指的是爱人,到后来觉得,无论是谁,只要是你挂念的,都是心上人。

半月壶,正如那天上的明月,倒映在每一位爱壶的人心中。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紫砂壶文化

宜人出品紫砂,深耕紫砂领域二十载,矢志不渝地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旨在将这份源自东方的艺术瑰宝推向全球舞台,让世界各地的壶友都能领略其独特魅力。【+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