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紫砂壶在对你说

好的陶刻应该是“活”的。

它是和壶有交流的,

也把故事和你娓娓道来。

会说话的陶刻

关于紫砂陶刻的技法、技巧等文章,壶友们肯定已经看过很多了。

其中不乏长篇大论,读来索然无趣。

今天不谈技法,只想和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是会说话的“陶刻”。

与壶的交流

壶随字贵,字随壶传”,一语便深刻道出了“壶”与“字”的关系。

申锡制 子冶铭 (子冶石瓢

会交流的陶刻与紫砂,一定是相得益彰的。

通俗点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切壶切铭”

(当然陶刻不一定只刻在壶上,别的紫砂器上也可以,这里就不赘述了。)

▲顾景舟制 吴湖帆刻 江寒汀画 (寒汀石瓢)

也就是说,壶上刻的内容一定是要符合,紫砂的气质和壶形的气质的,内容也不能粗俗。

紫砂本身具有古典端庄的属性。

倘若在上面刻“xxx我爱你一生一世”这样的大白话。

这未免显得太过于直白、浮于表面。正如景区可见的“某某某到此一游。”

这样的内容与紫砂的气质不符,应摒之。

▲吉安制 子冶铭 (调砂石瓢)

还有就是壶形与陶刻的关系。

倘若在西施上刻上面目狰狞的钟馗?在鹧鸪提梁上刻上香肩半露的美人?

我们都知道西施是娇俏的美人壶,鹧鸪提梁是顾景舟纪念爱妻所作。

▲段泥西施 刻牡丹

这样的刻绘内容显然就是与壶的调性不符合。

符合紫砂的气质,契合壶形的调性,这应当是紫砂壶陶刻的“基本法”。

与人的交流

符合紫砂的气质,契合壶形的调性,这只是陶刻的入门级标准。

进阶的陶刻应该是能与人交流的,用文人的话来说,就是“以壶言志”。

清代文人陈曼生,就是“以壶言志”的典型代表。

▲线圆 刻虾

比如,“今天去山中,用清泉煎煮【白石茶】。

那茶汤清澈明亮,以白花浮在碗面,热气袅袅而上,犹如流起的绿云。

邀请同道的知己共饮,真的太开心了!”

于是便有了曼生石瓢提梁上的:“煮白石 泛绿云 一瓢细酌邀桐君”。

再如,“凛冬时节在大雪冰封的山里,融化梅树枝头的白雪用来生火烹茶。

这日子真是像神仙一样的逍遥自在啊!”

于是有了半月壶上的:“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

▲复刻 曼生半月壶

会与人交流的紫砂陶刻,是由刀看书画。

然后思哲理,悟人性。

能让你能欣赏体味到一件作品的真性,产生一种共鸣。

令你对美产生感性满足。

▲黄金段 子冶石瓢

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为壶友手工定制刻绘的初心。

万里山河我爱它,刻之。

千古绝句我叹之,刻它。

为壶友刻绘姓氏

我们一直坚信,“出世”的紫砂陶刻,应该会“说话”!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紫砂壶文化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