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黄龙山,这座60米高的小山,因盛产优质紫砂泥料闻名于世。后为防止无秩序的乱开采现象。
▲徐秀棠 《宜兴紫砂传统工艺》
那里建起了高高的围墙,挑选25把壶作为装饰,时至今日,慕名而往黄龙山一探究竟的人,迎接他们的不再是贫瘠的矿区,而是25把紫砂壶。
它们被永远的留在了那里,向来人诉说关于紫砂壶的一切。
今天,一起去看一看,为什么它们那么重要?
壶型鉴赏:以荷叶为形,壶体由两片荷叶自然合成,壶嘴是一嫩荷叶巧然生出,恰似微风拂过,风送荷香扑鼻来。
壶型鉴赏:邵大亨首创器型,取自莲子壶变形而来,形如其名,仿佛多球相连,从上至下,环环相扣,尽显几何之美。
壶型鉴赏:高海庚首创器型,有集天下古玉寄予一器之意,取璧、环、璜、玦、珪五种形制于一身,格调高雅,韵味十足。
壶型鉴赏:早前也被称为“石铫”金字塔身,上下下大,重心下垂,实用稳当,蕴精气神韵于一身。
壶型鉴赏:最早由陈子畦所制,采用南瓜造型,瓜蒂为钮,藤为流把,壶身塑茎、须、叶,整体逼真细致,和谐自然。
壶型鉴赏:时大彬设计制作而成,明代紫砂壶中的极品,壶身近球形,壶盖贴塑如意纹,形、神、气、志俱备。
壶型鉴赏:仿古为形,筋纹进行装饰,将光货和筋囊完美的结合,线条充满韧度,块面曲张有力,整个壶就像是一朵盛开的葵花,充满活力且生机勃勃。
壶型鉴赏:陈曼生早期作品之一,造型取材竹子,壶身贴塑竹叶,稳重挺拔。
壶型鉴赏:王寅春的力作之一,造型线条自壶的摘手而下,经盖、壶身至底,线条连贯通畅,极富张力。
壶型鉴赏:民国冯桂林制,以竹节的外形拼组成壶体,如此精致的做工技巧,现在已不多见。
壶型鉴赏:上世纪六十年代,顾景舟创制而成,因壶盖像极了一座小桥矗立湖中,故而得名“上新桥壶”。
壶型鉴赏:朱可心的创新作品,鸡心型的壶身,底部高足线,可以松、梅、竹、桃等装饰的壶体,雕塑装饰大面积留白,意境深邃隽永。
壶型鉴赏:陈曼生首创,造型简约,取自古石井栏,暗喻人生就像一口深井,学识犹如井中之水,唯有不断汲取,才能修身养性。
壶型鉴赏:蒋蓉代表作之一,壶身以盛开的荷花为壶体,青蛙为壶钮,造型逼真自然。
壶型鉴赏: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一件紫砂壶,它的出土验证了明代中期是紫砂壶由煮水器演变成泡茶器的重要阶段。
壶型鉴赏:紫砂壶的鼻祖,仿树廮而制,也叫“树廮壶,为纪念供春后改名为“供春壶”。
壶型鉴赏:俞国良取材青铜器制作而成的紫砂壶,创紫砂陶器在国际赛会获奖的先声。
壶型鉴赏:据史料记载,陈仲美创造“鱼化龙壶”,后经邵大亨重新设计,成为广泛流传的经典壶形。
壶型鉴赏:顾景舟原创壶型,看似平淡无奇,是改良传统壶型的巅峰代表。
壶型鉴赏:陈鸣远的代表作之一,刚正的直线与怀柔的曲线,四方隐于浑圆中 。
壶型鉴赏:紫砂古代史上唯一留下姓名的制壶女艺人,杨凤年的代表作,大风无形器有形,似乎能听到阵阵呼啸的风声。
壶型鉴赏:最早并非紫砂器,僧帽壶是由制作紫砂器皿的工匠根据紫砂壶成型特点加以改良后出现的结果。
壶型鉴赏: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制作,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
壶型鉴赏:顾景舟与高庄共同设计而成,因其壶盖面似玉璧而得名。
壶型鉴赏:时大彬的代表作之一,像极了一朵垂下的玉兰花,设计奇巧,紫砂筋纹器造型中优秀的传统经典之作。
看到这,你是否明白,紫砂壶型千千万,为什么独独选择这25把壶?
它们代表了这座山的底蕴,承载了这门艺术的发展历史。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紫砂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