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丁蜀镇窑场旧事丨酒宴

宜兴丁山的窑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聚集地。在解放前,窑场工人俗称“窑花子”,这部分人的祖辈大多是从苏北地区迁移过来的,有早有晚,到了宜兴丁山窑场,只要身体好,肯吃苦,窑场上做坯、装窑、开窑的力气活总是有的做,所以这些人,当初从苏北来时,有的就是“锅袍行灶”一担挑,到了落脚地,用些窑场上破旧的“灌头”“脚瓮”作墙,用些竹竿一搭,上面盖些稻草、麦梗,丁山人俗称“滚龙棚”就能够住下了,找到窑主,讨个活做,很快就能够溶入当地人群落。

听祖辈的人讲,解放后,到50年代中后期,窑场公私合营,特别是大跃进年代,丁山有了许多的陶瓷厂,有国营的,集体的。集体还有大集体、小集体之分。还有遗留在农村周边代加工的制陶人。窑场上的工人都进入了工厂。这时候的工人才有点人样,但生活还是很艰苦的。可在窑场上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民风却别具一格,充满了太多的人情味。

烧龙窑的时候,烧窑师傅可是真正的大师傅。窑主让工人装好了一窑货,要专门登门去请烧窑大师傅的。严格一点说,这个时候就连窑主的身家财产全压在烧窑师傅身上。那时的烧窑,不象现在,窑火可以自动控制,窑温有白金探头在窑火中自动读数。老法烧龙窑,窑尾用的是木柴、煤炭,每个窑眼用的是松枝,窑温靠师傅肉眼观察,用经验控制。龙窑一旦点火,做什么就全听师傅的了。

点火前窑主得办酒席请大师傅,酒席得六碟六碗,好酒好菜,取六六大顺之意。到烧窑大师傅酒足饭饱,就由大师傅领头在窑场上摆祭台、上供品、祭火神。供品中一只猪头,一刀猪肉,一条鱼是必可少的,还有其它如干果,糕点等。其中很有讲究,这个猪头供好火神后,有窑主留着,到一窑陶瓷烧好后,开窑的那一天,窑主做好猪头肉要请开窑的师傅吃的;一刀肉是烧窑大师傅拿回去的,算烧窑的一天二夜的生活补助;鱼是窑主拿回去,取年年时时有余之意。龙窑点火后,窑主正常情况是不会去窑场的,只要远远地看着龙窑的窑头的烈焰,特别是夜晚,那窑头冲天的烈焰就象夜空中燃放的焰火,从下向上几十个龙眼吐出的火焰,把整个龙窑影逞在夜空中,就象一条要腾飞的火龙,那壮观的场面,会让老窑主兴奋的一夜无眠。直到第二天清晨,窑头上传来一声响亮的“开窑了——”的呼唤声,有得窑主听到这一声呼唤,会激动得落泪……

窑场的窑工虽然工作很辛苦,生活也很艰辛,但生活的奔头还是很有方向的,特别是解放后,工人成为了新社会的主人,昔日的“窑花子”都挺起了腰杆子。要是谁家取个媳妇,嫁个闺女,会搞得热热闹闹,办酒席也会很讲究。当然,地点就在家中,请的烧菜厨师也是民间厨师。虽然没有渔肚海渗,全是鸡鸭渔肉,也能够做出窑场有名的“窑场八席”,也就是江南一带流传下来的本帮菜“老八样”。那时的酒席不象现在用圆桌,而是用纯正的八仙桌,酒席必须是八个冷盘八个热菜。冷盘一般是荤素各半,八寸的平盘得装的满满的。一般是糖醋排骨、猪舌头、爆鱼、大虾、海蛰、花生米、红枣、芹菜。放在八仙桌上,一面三盘,四面正好八盘,中间一个空位,留出一位置让主人放酒。那时的冷盘不象现在的这样精细,量少的可怜,仿佛是一种点缀。而是一上来就要让人吃到东西。并且要让人吃了回去有一句好评论:“这家人家的冷盘扎蹬老!”这样主人会感到脸上有光;如果一句“这家人的冷盘还没经吃,就光老力!”主人会感到脸上无光。就会让人觉得你主人小气像,这是窑场上人最怕的。“穷人肚肚皮”大概就是讲的这情况。

这八碗热菜就更有讲究了。第一道头菜,如果是正日,阿舅送亲是要坐主桌上座的,厨师开菜会亲自端上一盆头菜到阿舅坐的主桌上,阿舅是要给厨师赏钱红包的。厨师会高高兴兴举着红包,嘴中唱着口彩,回到厨房做菜。那时窑场上人生的孩子多,大人一般会带着一男孩来参加宴席的,女孩子就没有这个福份了。不过小孩是绝对没有坐位的,只能够拿个碗站大人边上,叫“吊角”,这时,大人会用筷子夹两个肉圆渔圆给孩子吃;第二道菜是炒时件,每人会动一到二筷;第三道菜是狮子头,这个菜是有数字的,一碗八个,正座每人一个,你要给孩子吃了,自己就没有了;第四道菜是正渔,这道菜吃起来也有讲究,首先渔头正座的人都不能吃,而且渔身也只能够吃一半,下面的一半是不能够翻过来吃的,因为那时的窑场,是男人的天下,红白喜事,女人都是不上台盘的,要等男人们吃好了才能够带着小孩上台吃剩菜“收馋盘”。

第五道菜是蹄膀,红油赤酱,极具诱惑力,而且窑场上做重力劳动的工人最喜欢这口味。但宜兴丁山窑场上的蹄膀,味道偏甜,和无锡菜极相似,所以讲究一点的厨师是会用冰糖文火熬制。现在江南流传下来的蹄膀比较有名的有昆山周庄的“万山蹄”和上海金山枫泾的“丁蹄”。

第六道菜是甜饭,这两个菜是重头菜,一般酒喝到这时候也都八九不离十了,开始吹牛、打赌,这两道菜常常会成为各人打赌的对象,有的说,你要是再能够喝半斤酒,我就能够把一盆甜饭吃了,有的会说你把这一个蹄膀吃了,我会把桌子上所有的酱油盘醋盘全部喝光……常常会闹的不也乐呼;第七道菜是正鸡,到正鸡上来,大家都知道正席要结束了,有的还要吃饭的会主动要半碗米饭,一会第八道炒蔬菜就会上来,不吃饭的会主动站起来,让后面“收馋盘”的人上桌吃饭了。

办结婚喜酒,必须都是新鲜的菜,不能够用淹制的渔肉鸡鸭,厨师会早两天开出菜单让主家采购,提前一天他会挑着办酒所有的锅碗瓢盆到主家,开红锅白锅,该做的冷菜都要做好,肉圆渔圆蛋皮都的做好配好,肉皮要在水中发好,蹄膀、整鸡、狮子头等都得提前处理好,第二天一早就会来动手摆冷盘。等到外面炮仗响,就得准备做菜了。窑场上那时的娶亲,讲究个早,如果一个村上正好遇上有两家以上同时办喜事,大家会抢时辰出门的。不象现在,用借来、或者租来的明牌车,排一溜摆场面,走在马路上慢慢开着抖威风影响交通;一顿喜酒坐在饭店里看舞台上主持人“嚼白趣”,拿公公“出洋相”,还有一些互动,找些小孩上去或者年轻的夫妇在舞台上问答献丑,不怕想不到,样样做得出,其实就是婚庆公司骗你没商量。一顿喜酒二、三个小时,还不知道吃的什么名堂。

这是说的结婚是红喜事。如果谁家“老了”岁数大一点长辈,同样是要办酒席的,叫“离事酒”或者叫“吃豆腐饭”,就是白喜事了。办事同样有讲究。酒席同样是八仙桌,同样是八碟八碗。得宴请“举重”,答谢来吊唁的亲朋好友。这冷菜肯定会有咸鸭蛋,用刀切成月牙状,叫“元宝”,荤菜就可以用咸鸡咸鸭,甚至猪头肉了,素菜可以用豆腐干千张等逗制品。第一道菜上来就是一盆白哚豆腐,有得为了入味,会放些萝卜丝,但有一讲究,绝对不允许放入香菜、香葱,民间称这些叫“臭货”,吃了对仙去的长辈不敬。

酒席以素为主,就是有些鸡鸭,也是垛成块烧的。在吃的时候,除了主家一代表答谢大家之外,是不允许其他人互相敬酒或者划拳猜令的。但村民、邻居家任何一户人家都可以空着手来讨要一碗“豆腐饭”端走。越是来要的人多,说明这家人人缘好,仙去的长辈福气好,后辈会发财。我记得我奶奶77年90岁时自然仙去,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外面下着大雪。听长辈讲叫“踏雪西去”,很有福气。因为奶奶在那时是村上最长寿的老人,办离事酒的那一天,周边四乡八邻,来端豆腐饭就端了百拾份。父亲为了准备别人来要豆腐饭,专门到居委写了证明,到瓷厂买了200只等外品小汤碗,半分钱一只,足足花了10元钱,用了近半个月工资了,碗还差一点不够。

在窑场上,除了以上说的酒宴外,还有生了小孩会办满月酒;学徒拜师酒;还有谁家的男孩去点兵,也会办一桌送行酒,因为当兵保家卫国,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甚至单位都会敲锣打鼓欢送。当时留下的这些记忆感觉很朴实。现在,虽然所有的酒宴场面更大,吃的喝的内容更丰富,但总觉得有许些变味了。

宜人出品紫砂,深耕紫砂领域二十载,矢志不渝地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旨在将这份源自东方的艺术瑰宝推向全球舞台,让世界各地的壶友都能领略其独特魅力。【+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