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2019.7.19 21:57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江苏省 宜兴篇
阳羡,是宜兴的古名。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阳羡县为义兴县,宋太宗时期,因避太宗名讳,改义兴县为宜兴县。
宜兴紫砂
穿越千年时空 土与火的绝美赞歌
宜兴市的丁蜀镇因为制陶技艺而名扬四方。这片泥土与火焰交织的神奇之地,曾经有30多座龙窑,“十里窑烟”,景象壮观。
从明代的第一把窑火点燃至今,已有数百年,龙窑内壁上,这片片釉斑,见证着宜兴陶业的古老与沧桑。
宜兴陶器名满天下,不仅是这里有着独一无二的紫砂泥,还因为宜兴的紫砂器具造型独特,自然古朴。
宜兴紫砂,兴于宋初,盛行于明清,集文化艺术于大成,壶中乾坤,惹人痴迷。
宜兴明代供春的“供春壶”、时大彬的“三足如意壶”、圣思的“圣思桃杯”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分别珍藏于国家博物馆、无锡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
明代供春的“供春壶”
时大彬的“三足如意壶”
圣思的“圣思桃杯”
绝世的紫砂精品,出自名匠的巧手,脱胎于泥与火的邂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宜兴建立了紫砂工艺厂。
江苏省人民政府聘请了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吴云根、王寅春、裴石民、蒋蓉担任技术指导。这七位老艺人被后人尊称为“紫砂七大老艺人”。
顾景舟是其中一位杰出的陶艺大师。他少时就读于蜀山东坡书院,凭借自身的文学修养,既承袭祖业,又得名师指点,他做出的紫砂壶工艺精巧,颇为不凡。
“集紫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顾景舟用精湛的技艺,把华夏的哲学思想、和个人深厚的文学绘画修养,都化入泥土,凝固在了一件件紫砂作品上,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徐汉棠是顾景舟的大弟子,制作了上百件紫砂作品。
2006年,徐汉棠从艺的第六十个年头,他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成为中国紫砂界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如今,徐汉棠的徒弟有近百人。
宜兴丁蜀镇的紫砂从业人员已多达十万余人,被誉为“中国陶都”。
凭借“紫砂壶”这一悠久的特色品牌,丁蜀镇还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陶瓷艺术之乡”。
画艺载道 文脉赓续
宜兴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的《奔马图》,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的《奔马图》,画作右侧有句这样的题词:“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
抗战时期,徐悲鸿将几年来卖画所得,近10万美元全部捐出用于抗战救灾。酣畅淋漓的笔墨中,包含了徐悲鸿的拳拳赤子之情。
在徐悲鸿的代表作《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中,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表现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无不给人以生机和力量,令人振奋,气概昂然。
《田横五百士》(局部)
《愚公移山》(局部)
1919年,徐悲鸿远赴法国学习绘画的那年,宜兴又诞生了一位当代中国的绘画大师,他就是艺冠中外的吴冠中。
吴冠中毕生精勤不倦、不负丹青,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殿堂留下了丰厚的宝藏。在有生之年,吴冠中将精心挑选出来的360余幅画作无偿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10多家国内外博物馆。他将自己艺术的结晶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类。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苏轼的这首词,写于公元1084年,当时他希望能够定居常州,回归自然,躬耕田园。
苏轼一生曾多次来过宜兴,会友置地,筑舍而居。他“买田阳羡”的逸事,千古流传,成了辞官归隐的成语典故。
宜兴丁蜀古南街旁的小山,名为“蜀山”。蜀山南麓是当年的“东坡祠堂”,明代宜兴人沈晖在此修建了“东坡书院”,成为文人学士缅怀先贤之所,宜兴的文化之风日渐昌盛。
清光绪三十二年,书院改成“东坡高等小学堂”,后为“东坡小学”所在地。宜兴,在一千多年的时光中,走出了4位状元、10位宰相、300多名进士。
近现代的宜兴,又涌现出蒋南翔、周培源等20多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大学校长。
千古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宜兴地区一直流传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千古爱情故事。善卷洞附近,每当春回大地、山花怒放的时候,成群结队的蝴蝶上下翻飞,周边的村民都会来观蝶。于是,约定俗成,当地人将祝英台殉情的日子,农历三月二十八定为观蝶节。
善卷洞景区推出的众多梁祝文创产品,也契合了人们追求美好爱情的心愿。
近年来,宜兴市政府连续举办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指导成立了紫砂创客学堂、建设了东氿文化新城等等,宜兴紫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宜兴走向世界的动力。山水交融,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在历史与未来的交响中,宜兴大地正在奏响充满希望的新乐章。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图文来源|央视科教频道
出品|紫砂频道全媒体中心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紫砂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