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壶爱好者必看!明清老壶鉴定方法

前几天发了一篇关于明清老壶价值的文章,很多壶友对于老壶的理解还是有些疑问,希望能详细谈谈。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明清老壶的特点,以及如何初步鉴定明清老壶。

明时期紫砂壶

明代的紫砂壶造型多以方形、圆形、筋囊式为主,线条简约,壶体偏大,平实质朴。

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

明 大彬圈钮

到了晚明的时候,时大彬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

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

明 吴经提梁

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反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所以经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

有的砂壶还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的内壁也薄厚不一。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所以其胎质较为疏松。

清时期紫砂壶

清代初期砂壶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

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比较均匀,制作也比较精细。

清 徐友泉制

清早期的壶嘴为单孔,晚期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壶均为手制,到了清末才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

清 金士恒巨轮珠

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

清中期制作的壶胎骨坚致,色泽温润,晚期泥质仍坚致但色泽不如中期温润显得干枯。另外,从泥色上也有区别。

底款特征鉴别

明早期的壶一般都是没有款识的,自时大彬开始,在壶底有落款,且大都为刻款。

大彬刻款

清时开始有印款与刻款并用,到嘉庆形成如今的落款规则,铭于壶身刻款,底款把款与盖款用印款。

造假底款

另外,曼生壶多是落款阿曼陀室,无陈曼生款,只有可见的曼生棋奁壶是落陈鸿寿印的款。

曼生底款

款印都是有规矩的,如下面这把底款、把章一起钤印壶底的顾景舟壶,明显便为造假的。

造假底款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紫砂壶文化

宜人出品紫砂,深耕紫砂领域二十载,矢志不渝地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旨在将这份源自东方的艺术瑰宝推向全球舞台,让世界各地的壶友都能领略其独特魅力。【+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