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如是多情 大有文章 ——记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章剑华

与顾绍培先生品圣贤壶

【引  言】

赴宁采访章剑华之前,由于其曾在宜兴日报社工作,因此,早已听闻诸多关于他的“传奇”——从基层报社的记者到省级媒体的掌舵人,从宜兴和桥小镇的农家子弟到文化高地的领衔人物。

幸运?天赋?勤恳?……传奇背后的谜底,只有走近他才能揭晓。

多情——一个看似完全不搭的词语,在提笔时闯入脑海。其实,亦非意外。相比官员,章剑华更似一介文士。而纵观文化界,但凡有所成就之人,必是多学、多思、多情之人。章剑华对工作事业存不倦激情,对艺术爱好怀款款深情,对家乡故里涌眷恋浓情,多情至此。

多情多思方养人。种种一往而深之情,使得章剑华不见咄咄之势,反显锐气内蕴、温润儒雅。如是,“多情”丰富其从容多姿之事业、铸就其大有文章之人生。

 

书法创作

事业激情多创举

“我本平凡,有生以来,一直被一只无形的手推搡着,吃力地在似乎早已设定好的一条道路上追赶前行,生命的发条每天都拧得紧紧的,不敢有半点的怠慢和稍息。”

时光回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之际。章剑华才十几岁,隐忍要强、不甘人后,在农村天地中全身心投入劳作。瘦小的身躯挑着上百斤的担子要走三里路;与青壮劳力一起干挑粪、开沟等重活;以最快速度学会扶犁、摇农船等技术活;第一年就挣了565个工分,与青壮劳力不相上下;18岁时已担任当时大队里的脱产干部,年纪虽轻,乡亲们服他……这样的少年,也许对于当时的政治尚无太多的思考,而那股子的激情已可见一斑,也为其未来的人生埋下了刚劲的伏笔。

章剑华绝对是一位事业型的人物,积极干事创业,全力追求完美。那只推搡着他追赶前行的无形之手,正是对于事业的激情。他的激情与众不同,不张扬、不外放,而是浑厚深远、充满韧性,自有一番“干一件、成一件”的气魄。

自1986年离开家乡以来,章剑华的事业演绎了三个“精彩十年”。十年省委秘书、十年省级电视台台长、十年省文化厅厅长。这三十年,创举不断:

他主导创办的《非常周末》开创综艺节目之先河,《南京零距离》开创民生新闻节目之先河,江苏省有线电视台从国内最晚开办的省级有线台跻身全国一流;作为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组委会副秘书长、开闭幕式总策划,他担纲策划的开幕式一举成功,被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评为95分的高分;他率先提出公共文化设施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这一全国首创之举,让文化设施更好地为民众服务;他首先提出成立江苏省书法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为江苏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添上厚重的一笔……

激情,如果仅有灵光一现的想法远远不够,还必须拥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激情,才能触摸成功。

在工作的过程中,章剑华从未将自己仅仅定位于运筹帷幄的组织领导者,还是一位实打实的实践者。创下空前辉煌、收视率一度高达46.8%的电视综艺节目《非常周末》,从策划、选题、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可都是章剑华一手“拉扯”大的。在他主导制作该节目的五年中,他一期不落地守在录制现场,盯着每一个细节,常常凌晨一两点还在开策划会。他能够为节目定位、环节策划等整体格局定基调、谋创意,也能够为了一个小小的道具费心思、想办法。首期《非常周末》开设了“电棒走迷宫”游戏环节,要求嘉宾用一根电棒游走铁杆围成的迷宫,一旦电棒接触铁杆就会溅起火花,判作游戏失败。这铁杆迷宫的制作工艺要求颇高,章剑华就自己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四处寻找,用了一天半时间才找到一家能够制作的路边小店,他和小店里的电焊工一起反复实验、制作,终于满身铁屑、乐呵呵地抱回了迷宫道具。

在十运会开闭幕式的策划实施工作中,章剑华同样是一副“拼命三郎”的做派。当时,十运会成功与否,关注度极高。扛着巨大的压力,顶着酷暑的高温,章剑华在三个月时间中组织涉及数千人的大型排练数十次。有一次,他几乎三天三夜没合眼,一直在体育场忙进忙出,不少工人都来劝他赶紧休息,他总是笑笑,继续工作。那段时间,他无论忙啥,总是习惯性地把手表脱下,立在桌子上,随时掌握时间。

与吴冠南先生合作创作书画作品

艺术深情开新界

“人生的过程色彩斑斓,有困苦,有彷徨,有坦途,有曲折,有苦恼,有欢乐,这正是人生的真正内涵和全部意义,人应当时刻把握生命和生活的过程,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亦然。”

关于文化发展,章剑华曾提出“文化大厦”的理念,大厦的底座是文化设施,支柱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屋顶就是名人名作。就个人兴趣爱好而言,一座章剑华自身的“文学艺术大厦”也正展现雄姿。

章剑华说,工作之余,因循爱好,他不过只做了三件事:书法、写作、新媒体。

而在这三个领域,他的作为实在无法仅用“爱好”概括。

说起与书法结缘,最初是源于对严父的既爱又怕。小学时,每天下午第一节小课便是练习毛笔字,父亲每晚必要点评,为了让父亲笑容多现,章剑华总是努力练习。在亲情的驱动下,对于书法的兴趣也逐渐根深蒂固。从2003年担任江苏省文化厅厅长以来,更是加强了系统学习和研究。章剑华对于书法的定义是,用笔墨对汉字进行造型处理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他的书法创作从“二王”入门,在孙过庭、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一路书法循序渐进、赏奇拾异,再长期浸淫于章草,又以于右任“标准草书”为新起点,将章草与今草相糅合,自成面貌,被书界誉为“新文人、新章草”。书法论文《刍议书法传播生态体系的重构》《书法艺术的创新之路》《书法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等,先后在《中国书法》《艺术百家》上发表。

也许,冥冥中自有天意暗合,章草极具古朴文气,与章剑华书卷之气相容,又恰巧皆含“章”字。而书法之博大精深,又能与其所从事的文化工作相润相成,融合互促。

如果说“新文人、新章草”契合了章剑华的文士气质,那么,孜孜不倦的写作之路正是曾经的“文学青年”梦想的迸发。

从农村中学时代所写文章在县广播站播出,开启章剑华的文学梦,到知青务农、做村干部、通过高考就读常州第二师范学校、到宜兴日报社当记者,一路走来,写作一直伴随着他。从宜兴日报社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进修期间,他几乎每天写一篇稿件,不停投稿。曾经一度,退稿信多得令他难堪,便在稿件后注明“如不采用,请勿退稿”,然后继续投稿,百折不回。正是这股韧劲,使他通过多见、多想、多写,打下了扎实的文字基础。

如今,章剑华已出版《想法》《文化时空》《承载》《墨语》《微思录》等8部个人专著。其中,长篇纪实文学《承载》在海内外广获好评。这部著作源于章剑华一次去南京朝天宫文物库房考察,码放成排的2000多个木箱子,正是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时留下的,他被这一场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迁徙深深震撼,以一种文化担当开始着手研究这段历史,亦为唤起当今文化人的文化危机感和使命感。

章剑华常笑称自己属鸡,很警醒,起得早。对于有意义的新鲜事物,他总是保持着惊人的敏锐。个人新媒体的拓展便是如此。2011年起注册微博,坚持近三年,每天凌晨五点左右必发一条原创微博,拥有320多万粉丝,入选全国十大官员微博排行榜,博文集结成《微思录》一书;微信兴起,他转战微信圈,每周在微信中举办书法“周末微展”;手机客户端等个人新媒体平台也正在加紧筹备中。

似乎,最冷漠无情的时间,在章剑华手中就成为拥有无限可能的变量。他的魔法就是分秒必争,将碎片时间串联起来,投身事业,发展爱好。当他微笑地说着“越忙的人越有时间”,那份从容与笃定让人折服。

文化讲座后与听众交流

恋乡浓情感恩心

“我热爱我的故乡宜兴,因为这块土地养育了我,润泽着我的心灵。我祝福我的故乡宜兴,因为她的未来在继续召唤着我,引导着我,我永远以故乡而自豪,永远与故乡同行,为故乡争光!”

章剑华的办公桌上,有一把小小的宜兴紫砂壶,用之既久,光泽自现,可见主人必常摩挲宝爱。其中,不知藏孕着多少对家乡的恋恋浓情。

尽管已离开宜兴近三十年,章剑华对于家乡永存感恩之心。他说:“家乡对我的影响极深,送给了我三条道路。其一,学习之路。文化底蕴深厚的宜兴给予我教育的滋养,在这里通过了高考,还获得进入复旦大学进修的机会。其二,从政之路。宜兴给予了我起步的空间,从毫无背景的普通农家子弟,到报社记者,再到团县委副书记、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继而进入省委办公厅。其三,艺术之路,书画之乡宜兴给予了我艺术的濡染,激发出书法、写作等方面的潜能。”

由此,每一次回家乡,章剑华都格外用心,将回乡之行当作对家乡文化养分的汲取、当作游子对家乡的汇报。

和家乡艺术大师交流探讨,寻找更多创作灵感,几乎是章剑华每次回乡必做之事。前不久,章剑华再次踏上了家乡的土地,专门拜访了写意花鸟画大家吴冠南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在顾绍培工作室里,章剑华一眼认出了摆放在橱窗里的圣贤壶。这把壶对于章剑华来说,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圣贤壶是我在写作和书法方面跨界创作迈出的一大步。”章剑华说。2011年,章剑华有感于我国历史上诸位圣贤之士的高尚品德和超凡才智,专门创作了100首“圣贤诗”,并将其写成了书法作品。一次偶然的机会,章剑华和顾绍培同行到台湾进行文化交流访问。章剑华发现两人的艺术创作理念一拍即合,当即邀约顾绍培大师一起创作圣贤壶。如今,壶在手中,壶身上以“新章草”书法所刻的圣贤诗与稳重大方的壶型外观相得益彰,章剑华十分欣慰。

今年4月,章剑华“新文人、新章草”书法作品展在宜兴吴冠中艺术馆举办,他也深深体会着家乡对于他成长的反馈。他还将家乡列入了他的“新十年规划”,在未来十年中,他将完成两个“100万”:100万字文学作品、100万字书法临摹和创作。其间,当“新文人、新章草”书法更臻新境时,他将再回家乡办展览。

【人物档案】

章剑华,笔名立早,1957年出生于宜兴和桥,文学博士。曾任江苏广电总台台长、江苏省文化厅厅长、江苏省书法院院长等职。江苏省委、省政府曾为章剑华记一等功。现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并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艺术监督,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深耕紫砂领域二十载,矢志不渝地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旨在将这份源自东方的艺术瑰宝推向全球舞台,让世界各地的壶友都能领略其独特魅力。【+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