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南,预约沟通前后足有俩月。“陈院士最近有两天待在同一个城市吗?”“他有假期可让我们采访吗?”……在秘书一次次的抱歉声中,我们对这位素未谋面、年逾六旬的院士有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忙!
7月,西安,我们终于如愿走进陈志南位于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的办公室,入目之处,三样东西很是醒目:宜兴籍中国工程院院士程天民赠予的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或挂在墙上、或放在桌上的各种会议证件;满满一橱窗奖杯……这些物件恰如他的治学历程:靠坚定信念耐得学术研究的寂寞,凭严谨勤勉攀登医学的高峰,最终在肿瘤细胞生物学的微观世界中,书写属于中国的苍劲一笔,发出自己的强音。
国际交流
永不服输 攀登高峰
“你们知道程天民吗?他也是宜兴的一位院士。”简单的寒暄之后,陈志南以这句貌似突兀的话拉开了与我们的交谈。
时间拨回2001年1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程天民到四军大交流。在这场邂逅中,这位长者与陈志南相谈甚欢,并欣然赠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鼓励我要努力冲刺中国工程院院士,勇攀医学技术的高峰!”虽然事隔十余年,但在陈志南犹显激动的言语中,还能感受这位家乡长者对他的深远影响。
1952年,陈志南诞生于漕桥河畔的南漕。江南的水,灵秀、绵长,这也赋予了陈志南学习的灵气和不轻言放弃、不轻易服输的韧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激情寻求大作为,十多岁的陈志南也满怀豪情来到漕桥附近的一个村,接受人生的第一次磨炼。同行4人,陈志南排行老三。看着从小生活在城镇,从未接触过农事的他,隔壁邻居有心照顾一番。哪知,陈志南早起晚睡,挑担做饭、施肥插秧,样样农活都不落后,还凭优异表现当选为省知青代表,去北京参加了知青大会。也许,这位倔强的青年当时并没有想过要成为中国癌症学术界的翘楚,但那股不服输的气性已经可见一斑。
陈志南与医学,情缘匪浅。他的父亲就是一位医生,“悬壶济世”的理念从小就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然而,真正让他打定主意走上从医之路的是他就读前黄中学时的一位学长。当时,陈志南看到被保送二军大的学长穿着军装回到母校,这“惊鸿一瞥”让他艳羡——“到军队当医生真不错!”
理想的种子在激情的浇灌下,总能迸发强劲的生命力,延展成生活中的万般可能。
1970年,兰州军区征兵,陈志南义无反顾应征。这位江南后生对医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以及优异的成绩让他一下子进入了招考干部的视线。那年12月,18岁的陈志南顺利入伍,并于第二年进入兰州军区某中专医疗系学习。1975年,四军大招生,成绩优异的他再次顺利进入临床医学系,并于4年后留校。至此,陈志南开始了自己在医学世界的攀登。从助教到教授,他的治学之路一帆风顺。但1997年至2001年间的留学让他迎来了人生的转折。
作为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方面的访问学者,陈志南于1997年至2001年间先后赴香港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留学。三年多的留学生涯,让他既快乐又痛苦。快乐者:他接触到了世界最前沿的医学技术,为以后在医药生物技术方面的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痛苦者:他看到了我国肿瘤研究与世界前沿技术的距离。在我国,肝癌是一种相对高发、高死亡率的癌症,可当时抗肝癌的药品都被国外垄断。这次的留学经历让这位中国的年轻医者,确立了自己的毕生追求:中国不能落于人后!不仅要做基础研究,还要让医疗技术应用于大众、服务大众,减少百姓的痛苦,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
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和筛选之后,2007年,全球首个自主产权肝癌单抗靶向药物“利卡汀”在陈志南的艰苦努力下成功上市,为广大肝癌患者带来了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的福音。利卡汀上市后,为提升药物适用面,陈志南又作了改进,并创新了该药在肝癌早期的应用。此外,他还带领团队研究利卡汀的个体化治疗,并成功开发了CD147靶向治疗,提高利卡汀的疗效,更减少了广大病患的无谓治疗……虽然没有在手术台上直接面对病患,但陈志南凭不服输的勇气,用自己的基础医学知识为“悬壶济世”作了最为生动的阐释。
醉心学术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从一名中专生到国家973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3项、国际专利授权4项,发表SCI论文107篇,被引用1300余次,主编著作7部……陈志南的一生书写了颇多传奇。但在传奇的背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始终伴他一路前行。
“创新是科学人的灵魂。如果不创新,那就不符合科学家的身份。”虽然,边惠洁博士已成为四军大细胞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但作为陈志南的学生,她依然谨记老师近20年前的话,并将这种理念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在边惠洁的眼中,生活中的陈志南温润儒雅,但科研中的他却是锋芒毕露,对于新技术、新概念的接受程度甚至超过年轻人,让他的学生们受益匪浅。“陈院士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有‘奇怪的想法’,因为只有源头性的创新才能走到世界的前沿,才能做出国际一流的医药研究,与国际先进地区竞争。”边惠洁介绍,前几年,国际医学论坛刚刚开始流行研究“细胞自噬”,陈志南及时抓住“热点”,带领学生开展研究,在其他国家刚刚起步研究时就发表了相关论文,传递了医学界的“中国好声音”。也正是创新,让他发明了利卡汀。
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大厦矗立的设计规划,那严谨求证就是科技大厦的牢固根基。
科研中的陈志南不仅仅是一位大胆的畅想者,更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对治学有着近乎苛刻的严谨。作为导师,他总是谆谆告诫自己的学生,立题要慎重,要反复论证三个问题:自己的课题是否符合重大科学论题?是否符合人民需求,有创新、接地气?是否围绕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方向?在课题的实施中,他又提出,对于每一个论点要至少提出三方面的论据,每个论据至少要用三种方法来论证,确保每一个结果都经得起反复推敲与论证。
生命不能随便试验,所有数据都必须反复论证——这是陈志南始终坚持的原则。
虽然,利卡汀在2005年就已经拿到了新药证书可以上市了,但2006年时,陈志南又有了大胆设想:有没有可能让利卡汀用于肝癌术后抗复发治疗?按照这个设想,他带领团队经过大量详尽的临床数据整理后,发现效果果然很好。可他又对其安全性产生怀疑。于是,他们又回头,查找原来所有的临床病例数据,进一步研究,并最终在国际肝脏病学权威杂志发表论文——《肝癌肝移植术后利卡汀抗复发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陈志南的学生徐静介绍,这篇论文中提到的临床案例就有60例,其中每位病人涉及的指标多达30项,并被逐项分级。而研究过程中涉及的案例那就更多了。这篇论文也成为四军大第一篇自主知识产权影响因子在10分以上的文章,被引用了百余次。
潜心科研
耐得寂寞 求得真知
“学医很苦”,陈志南每次提及这话,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淡淡的笑,这是一种精神的富足。
“医学跟数理化不一样,数学是一种逻辑、化学是一种实验、物理是一种推理,学医那可真得死记硬背。206块骨骼,所有的肌肉、神经都要一一背诵。学习的过程很枯燥……幸好我上大学前在部队中专学了两年医,所以在大学里学得很轻松,而且成绩基本第一。”说起自己的学习经历,陈志南轻描淡写,可这背后却饱含艰辛。
1979年,陈志南作为医学生参与临床实习。怀揣悬壶济世的理想,陈志南满心希望自己能当一名临床医生,可他却被分到了病理研究室。“那不是跟活人打交道的科室,而是跟死人打交道,解剖尸体是最大的事。”陈志南说,很多同学都不喜欢病理研究室,他当时心里也不乐意,可在一切服从党安排的信念支撑下,他还是服从了分配。成天与尸体打交道,教研室的两位同学干了两年就不干了,但陈志南一干就是五六年。潜心的钻研,让他在探究患者死因的过程中找到了兴趣,并开启了他在细胞生物领域的创新。
1999年,军队院校进行编制调整,陈志南牵头组建了四军大第一个细胞生物学科。在他的带领下,学科很快在2004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9-2012年连续四年在全国基础医学二级学科(细胞生物学)竞争力评价中排名第一。去年,该中心又被立项为国家分子医学的转化科学中心,成为全国5个转化中心之一,并将在西安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建设一个新的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占地130亩,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达9亿元。为我们展示新中心的规划设计时,陈志南有儿女取得成就后为人父母般的骄傲。
登顶的成就令人心潮澎湃,累累的硕果更是令人振奋,可支撑这些辉煌成就的是一颗潜心科研、耐得寂寞的平静之心。
在陈志南的生活中,医学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可供他休闲的时间少之又少。宜兴的人文底蕴和西安的历史氛围,让这位院士保持着唯一的爱好——书法。他常说,写字要有静的心。这也一如他做学问的心态。
对于科研的枯燥与磨人,只有这些科研第一线的人才能深刻体会。作为陈志南的学生,崔洪勇与恩师上楼梯,总要不自觉地伸出手扶一把,“老师太忙了,忙得都没时间锻炼,有时候他走楼梯总是气喘,所以我总要搀一把。”在崔洪勇的记忆中,陈志南哪怕是在出差或开会的间隙,也在争分夺秒地思考问题。他常常晚上十一二点还会打电话告诉学生们,自己看到了什么前沿文章,听到了什么前沿消息,并建议他们在实验中把新技术、新理念考虑进去。研究生的生活相对封闭,一天十五六个小时在实验室都是常事,不仅考验体力,更磨炼心智。因为这些实验很多都以失败告终。沮丧、消沉常常困扰着这些研究者。这时,陈志南总是鼓励他们:失败不可避免,很多发现都来自失败。实验结果没有好坏,只要秉持科学的实验态度定能有新的发现。
对于陈志南而言,做学问要耐得寂寞,不仅在面对科研过程的一次次失败中,更在成功攀登科技的顶峰之后。
2007年,55岁的陈志南成功当选为院士,登上了科技的顶峰,5所大学同时向他递来橄榄枝,邀其担任校长,可他却轻描淡写地回说:“我总觉得自己是属于实验第一线的。”陈志南的名片上有11个头衔,这些头衔所代表的是天南地北的路途奔波,是接二连三的评审会议。然而,他的秘书郭婷在安排日程时,总有一个大原则不可打破——无论多忙,要确保陈院士每年有150天在实验室。在四军大,有一个老规矩至今未被打破:每年的细胞生物学第一课,授课的永远是陈志南。直到现在,陈志南还亲自带着30多位研究生……
“人人都说,当了院士那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到现在还在科研、教育第一线的院士,估计也不多了。”在陈志南略显自谑的微笑背后,我们似乎看到了“居高声自远”的秘诀所在。
授业讲课
【人物档案】
陈志南博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细胞生物学与生物技术药物专家,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主任,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主任,兼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技术副总师、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他长期从事CD147分子的系统研究及其转化医学,在该领域保持国际领先水平;长期从事个性化抗体药物的转化工作,2007年成功上市全球首个自主产权肝癌单抗靶向药物“利卡汀”。2013年临床注册了第二代人源化修饰型嵌合抗体抗肺癌药物“美妥珠”,并上市了CD147分子免疫组化诊断试剂盒“凯美汀”。其个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3项、国际专利授权4项;发表SCI论文107篇,被引用1300余次;主编著作7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
来源:宜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