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心事浩茫连广宇——访荆楚大地上的阳羡游子蒋祝平

【引  言】

在宜兴这片文脉深厚、人才辈出的大地上,英才群体星光灿烂,蔚为大观,影响深远。曾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的蒋祝平,在“宜兴群英谱”中别具风采。

作为当年的国防科技工业优秀英才,作为担任大省主要领导之职的党政高级干部,蒋祝平见证了祖国国防科技的巨大进步,见证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攻坚克难……“心事浩茫连广宇”,蒋祝平把个人事业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勤政为民、廉洁自律”便是他的人生信条。他的人生经历,人格风范,无不昭示着一种高远旷达的人生气象。

回乡探亲

少小离家的磨炼和报效国防的抉择

蒋祝平出生在宜兴周铁镇龙窝村,从12岁起,他就独自踏上了漫长的异地求学路。蒋祝平有一位富有远见的严父,他知道,只有让孩子勇敢地迎向风雨,才能尽快成长为搏击长空的雄鹰。

蒋祝平的家庭十分清寒,父亲种田务农之余,兼造着小渔船。他每天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检查蒋祝平的作业,看到字迹潦草不规范就把本子摔在地上,责令重做。蒋祝平小学毕业后,他父亲全力筹款,供他到省立无锡师范附中读初中。初中毕业后他考上了颇具盛名的常州高级中学。

高三毕业时,他遇到了人生第一个重要抉择——重点军事院校优先在省常中考察学生,他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相中了。他的母亲颇有些舍不得,父亲却很有远见:“好男儿志在四方,军校管理严格,年轻人多吃点苦是好事。”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振兴国防科技更是时不我待。蒋祝平毅然放弃了报考复旦或上海交大的初衷,决心报效祖国国防事业,走进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开始了大学生和军人的双重生涯。

在当时很多青年眼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是一所笼罩着神秘色彩的高等学府。究其原因,一是该校是培养军事领域高级工程师的摇篮;二是众多党政军高级干部的子女在此就读,校长是赫赫有名的陈赓大将;三是该校录取标准严、生活管理严、学业要求严,且要入伍当兵,完全不同于普通高校。

在这里,蒋祝平受到了严格的“一日生活制度”训练:早上起床号响起,5分钟内穿好衣服在操场集合出操,吃饭、上课、开会都是整队往返,集体行动,晚上列队点名进行生活讲评……谁违反了规定,就会当场挨批。有些学员,因经不起严格训练而被淘汰。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青葱岁月的求学与历练,奠定了蒋祝平的人生底色。六年半后,军政素质、学业成绩都很优秀的蒋祝平从军校毕业,来到北京,在国防现代化武器装备一线开始了他的科研事业。

 14.7平方米的小家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那是1963年,风华正茂的蒋祝平在国防部导弹设计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担任中尉设计员。五院的院长是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副院长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当时,正值我国地空导弹由仿造苏联产品步入自行研制阶段,科研任务十分紧迫繁重,蒋祝平和同事们全身心投入其中。后来,他又先后在沈阳飞机制造厂(松陵机器厂)和上海导弹总装厂(新江机器厂)五院驻厂总设计师办公室工作,参与导弹研制。

随着“文革”风暴袭来,蒋祝平被下放到上海郊区松江农村接受再教育,无法为国防科技服务,令他无比痛苦。在南昌飞机制造厂工作的爱人充分理解和支持丈夫,她告诉蒋祝平,南昌的科研、生产状况还比较正常,厂里正在研制新型海防导弹。为此她义无反顾地放弃了自己调往上海的机会,想方设法把蒋祝平调进南昌飞机制造厂工作——从后来蒋祝平的人生经历看,这是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抉择。

1969年11月,蒋祝平和妻子在分居两地七年后,终于在南昌团聚。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里,他们的生活条件是现在年轻人难以想象的:

1966年6月,他们的大女儿来到了这个世界。蒋祝平爱人多方努力,才得以带着女儿和婆婆住进了一间9平方米的小屋,离家100米以外有个公厕,还有个9平方米的公共厨房,6户人家合用。在那里,她们住了三年。蒋祝平调到南昌后,条件稍有“改善”,一家五口(此时他们的二女儿已出生)换了间14.7平方米的房,两家合用厨房、卫生间。

他的家,只有狭窄地挤在一处的两张床,全家衣服、被褥放在两个甚小的木制壁柜里,加上一张小方桌,别的家具几乎没有。天冷时小孩睡阁楼,天热了全家打地铺。那个14.7平方米的小屋,他家住了整整十年。

蒋祝平对物质生活看得很淡,他说:“那时真是‘轻装上阵’啊。物质的东西追求少了,精神的追求则更专注、更凝练。那时的信念,就是一定要做好工作,完成任务。”这是何等旷达恬淡的情怀。

在南昌飞机制造厂,他在工厂总设计师何文治(后任航空航天部副部长)的领导下,主持了新型国产海防导弹的设计研制工作,从设计室到生产车间,从科研协作单位到导弹试验基地,天南地北,白天黑夜,历经无数挫折。八年艰辛,终于迎来了新型海防导弹定型批量生产的胜利之日。这一新型海防导弹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和创新,研发团队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南昌,蒋祝平在厂设计所领导岗位上还参与并主持了多型导弹设计研制工作,他的能力和抱负在磨炼中绽放光华。“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由于始终处于国防科研一线,蒋祝平没有在“文革”浩劫中虚掷年华,他的内心也始终坚信:属于科技的春天、属于人民的春天终将到来。

改革潮头的“三海干部”和他的人生信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祖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蒋祝平的人生也迎来了新的篇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被任命为航空工业部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从此他在北京和地方之间几番进出。1985年初,蒋祝平调至江西省,担任江西省省委、省政府领导。1991年3月,蒋祝平又出任当时的中国民航局领导,他再次返京。1995年2月,他又任湖北省省长,后来再任省委书记。

今年76岁的蒋祝平,按理说是个高龄老人了,然而他依然目光敏锐,举手投足间果断利落,既有军人风格的明快干练,又有行政领导的从容气度。他笑称自己曾是个“三海干部”。当年到江西担任常务副省长,那是革命老区,地方穷、经济弱,办什么事都很艰难,是“苦海”;后来到中国民航局任局长,那些年正是中国经济起飞的时候,民航运输量剧增,飞机购置、机场建设、机务维修、空中管制等等都跟不上,尤其是飞行员、机长奇缺,出了几次事故,坠机起火那叫“火海”;湖北省历史上就是水患频频,防洪抗灾是湖北天大的事,任务极其艰巨,他在任上几乎是年年都有水灾,那叫“汪洋大海”。

说到这里,1998年8月长江流域发生百年未遇大洪水,湖北六千多万人民和十万解放军官兵迎战“洪魔”、严防死守大堤的历史场面,回放到我们脑海。时任湖北省省长的蒋祝平兼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防洪抗旱指挥部总指挥,他历时三个月驻守在长江大堤上,与军民共患难,苦战水患,直至最后一波洪峰安然消逝。

一个大省的工农业经济发展、文教科技卫生事业、城乡建设旅游开发以及社会文明进步等等各项工作,无不倾注了蒋祝平这个“一把手”的心血。他为人非常低调,当家乡的记者请他谈谈任上的“精彩故事”时,他都是笑而不谈。倒是一张炎炎夏日里的老照片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他在下基层时,戴着草帽,怀里抱着老乡家的胖娃娃,笑起来的神情是这样慈爱……

“‘勤政为民、廉洁自律’这是我的信条。工作做不好,怎么对得起党中央的信任?怎么向百姓交代?领导干部从严要求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权,这是我党高级干部应有品格。现在回头看看,这八个字我坚持了,尽力了,我感到欣慰。”蒋祝平说。

他最后又补充道:“宜兴人质朴诚实,做事认真的品质,一直在我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老书记的恬淡晚年和“三不原则”

2008年,蒋祝平从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委员岗位上退下来了。他笑言:“我现在过的是平常百姓的生活。”

退休以后,蒋祝平为自己定了个“三不”自律原则:不管事、不问事、不惹事。他说:“我深以为‘三不’就是对现在领导的最好支持。”

他的妻子张静梅豁达,开朗,勤奋好学。提起妻子,蒋祝平深情地说:“多年来我能专注工作,廉洁自律,妻子是我的坚强后盾。我有今天,老伴功不可没啊。”

张静梅也很支持蒋祝平的“三不原则”。她笑着说:“退休后,我的爱好转向缝纫、弹钢琴、唱歌、玩电脑。这些活动,基本是自己一个人在家里行动,不出头露面,不在外边给老头添乱。”

蒋祝平保持着每天看时事新闻的习惯,订的六七份报纸,基本每天要翻一下,他关心着国家大事,关心着社会经济发展,关心着党的建设。省里的一些重要活动请他参与,也不推托。

练习书法是老书记每天的“功课”,他的书法浑厚大气、苍劲有力。记者在采访时特意请他为《宜兴日报》读者题词,他便将“勤俭持家”、“忠孝传家”两幅墨宝相赠。

蒋祝平在家里可不是甩手掌柜,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还是退休后,一些家务事他都喜欢自己做。这对老夫妻各洗各的衣服,蒋祝平习惯用大盆和搓衣板洗衣服。我们大为惊诧,他笑着说:“哪怕是出差外地和出国,我也是自己洗衣服,除了要干洗的西装。”他解释道,“我从12岁起就单身外出读书,一直是独立生活。读大学时又是军人,对内务管理更严,所以习惯了自己洗衣。不要小看洗衣,衣服洗得又快又干净,也有成就感呢!”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洗衣,一件小事,在这件小事里面,蕴藏着老书记的平民情怀和一颗平常心。无论身居何位,这始终是他的人生本色。

【后 记】

蒋祝平办公室的案头摆着一本《周铁镇志》。他有空便爱翻翻,他总跟家人说:乡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是愈来愈浓烈了。

去年4月,老书记又回到了宜兴。每次回乡他都很激动,他说:宜兴可是一年一小变,两年一大变,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宜兴游子倍感欣慰和自豪。

在蒋祝平回乡期间,我市领导向他介绍了宜兴的重点工程和文化建设事业,他听后十分赞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并重是有远见的决策。宜兴的经济社会发展要继续保持领先水平,宜兴要继续保持人才辈出的美名,优秀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尤为重要。”

老书记身在荆楚大地,却时时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家乡的一切如此清晰地铭刻在他心中。在他童年记忆里,周铁老街是最热闹的地方,他笔下的老街生活是这样的有滋有味:

“每天太湖里的渔民会把最新鲜的鱼虾运到老街上卖,旺季时,竟是早中晚一天三个渔市的盛况。老街两边的商铺门面都是一扇扇的木板门,古色古香的江南老茶馆,不太长的老街竟有几家,不论天晴落雨,都是人头攒动、热热闹闹,飘出的吆喝声中混合着茶香……”

思乡之情,凝结成如画美文。故乡,定是一次次出现在老书记的梦中吧?

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深耕紫砂领域二十载,矢志不渝地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旨在将这份源自东方的艺术瑰宝推向全球舞台,让世界各地的壶友都能领略其独特魅力。【+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