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建筑有爱——记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曹卓

【引  言】

他和他的团队,用令人瞩目的设计诠释了“建筑以人为本”的理念。曹卓,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第七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他用作品告诉人们:真正美好的建筑空间,能让你找到内心深处的宁静,找到新的自己。在他心中,建筑有爱,建筑是对生命的礼赞。那么,他和他的作品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建筑是生活更是一种态度

建于1983年的深圳大学,依山起伏,花木繁盛,这所被称为后起之秀的综合性大学与深圳的改革诗篇一起日新月异,朝气蓬勃。走进深大建筑设计研究院,一股浓郁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见到曹卓的时候,他正在伏案绘图,相见的亲切随和如我们想象的一样。

我们在深大看到曹卓参与设计的南区图书馆,这是很简洁的现代建筑。

图书馆就处于深圳大学主广场处从北到南的主轴线上,它分割成两个体量,由空中连廊相连,背后的杜鹃山景巧妙地融入其中。白色的主体墙面,与植物的绿色彼此呼应,在阳光下创造了迷人的光影效果,有着非常好的自然度。外形材质采用了大面积的U型玻璃,并与透光玻璃相结合,显得很有韵律。这种设计理念背后,体现了科技与人、与自然巧妙融合于一体的诗性精神。这是尊重环境、尊重自然、尊重文化的一种态度。

在曹卓身上,你能感受到典型的宜兴人特质。他是一个极富想象力,充满激情的人,跟朋友相处极重情意,慷慨大方,玩起来很投入,高兴起来可以手舞足蹈,这让他有着超强的亲和力。同时他也具有极为冷静厚重的一面,做事非常有规划,善于组织协调,精细严谨。有朋友这样评价他:曹卓既是极具才华的设计师,更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管理者。

有着如此多样性的风格,他为他的团队赢得许多机会。

用心专注的设计师,同时也善于沟通。他是一个能与地方政府领导直接对话的建筑师,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的做事风格与能力。

武汉“水岸星城”是曹卓多年前设计的作品之一。它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是一个引领潮流的居民小区。在规划前,这里是一片滩涂,前有沙湖,后有长江。为了使这个小区完全融入当地的环境,整个方案,曹卓和他的团队反反复复做了几十回,历时一年多。

当时,曹卓的念头只有一个:要让水岸星城成为华中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居住建筑群体。他认为,只有将设计理念与地域文化结合,才能成就优秀建筑设计。他与武汉市政府领导直接对话,以期进一步在设计中融合当地文化。等到效果完全出来以后,曹卓才松了一口气:住宅楼和它身边的美丽沙湖完全融为一体。水岸星城成为武汉极具标志性的临水居住建筑,在华中地区地产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他为城市滨水性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做了一次成功的探索与研究。

2008年,第七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曹卓的名字赫然在列。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是我国青年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当年全国仅有30个青年建筑师获此殊荣。

深圳,对于无数南下打拼的青年而言,这是一个努力便能赢得机遇的地方,更是一个让人创新观念,开荡胸襟,破茧成蝶的广阔舞台。

曹卓所在的深大建筑设计研究院与深圳万科集团有长期的合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房地产业尚处于粗放经营时期,在与万科的合作中,深大“以人为本”的商业楼盘设计理念在当时非常超前。1998年,曹卓主持设计的万科金色家园,首创了“泛会所”概念,建筑造型突出城市化,整体气势恢宏,立面处理简洁大方,以色彩明快的空间组合以及丰富的屋顶形式突出了建筑个性,楼盘一经推出,马上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

在曹卓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所设计的知名建筑已经有30多个。1998年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团队,应中国建筑学会之邀,参加了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国际设计竞赛,曹卓作为主创人员之一,深大的方案获得了市民投票第一,给业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曹卓的一位同学回忆说:有一次晚上跟他通长途电话,顺便聊起各自去过的旅游名胜,他马上即兴说起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和适度开发,他对那些生硬丑陋,不伦不类,与城市气质格格不入的所谓地标建筑极为反感,他对某些地方一边破坏古建筑,一边大搞假古董般的主题景点的做法极为气愤。

一个好的项目还需要对行业背景有深刻的了解。曹卓曾为一家全新的现代化医院提供整体建筑设计,这需要他同时站在医院管理者和病患的角度,全方位地考虑,需要了解现代化医院管理的诸多知识。他希望人们走进他设计的新医院,能够感受到那是一个安全、健康、舒心而有希望的地方。

曹卓经常感叹,建筑是一门艺术。而我们在他的建筑里,看到的却不仅是艺术,而是生活,更是一种态度!当人们真正融入他的建筑作品中,能够在每一个细节中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理解,对人性、文化、自然的尊重。

为梦想打拼是一种幸福

曹卓非常幸运,因为他身逢盛世,遇到了中国城市快速发展,建筑设计师有着无穷机遇的时代。

1993年,曹卓大学毕业后就去了深圳。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系建筑研究院,当年的老院长许安之慧眼识珠,把曹卓引领进了深大。

当时的特区,真可谓“东方风来满眼春”,活力迸发,激情涌动,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给予他莫大的激励。他笑说,当时他曾拎着皮包暗暗发誓:“以后全靠自己,绝不向家里要一分钱。”

20年过去了,他的青春才华随同这个善于造梦的城市一起,奋力绽放。曹卓在全国许多城市的知名建筑中刻下了他和他团队的名字。而在24年前,他刚走进东南大学建筑系时,甚至从没学过素描。大学校园里正流行这样一首歌《爱拼就会赢》。时间,用它最公平的态度褒奖着这位热爱打拼的青年。

老院长许安之曾告诉曹卓,当一个成功的建筑设计师,既要坐得住,又要英语好。为了做到这两点,曹卓没少折腾自己,但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折腾得值。宝剑锋从磨砺出,两年后曹卓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深圳中学科技馆的设计。那是曹卓第一次独立做项目负责人,并参与了设计,那年曹卓为自己买了只“大哥大”,作为自我肯定。

曹卓对事业非常投入。1998年,曹卓第一次去欧洲。当时还没有PPT,回来以后,他把欧洲经典建筑的照片制成了数百张幻灯片,讲解当地的所见所闻和欧洲建筑的精妙。狭小的房间,挤满了席地而坐的年轻人,黑暗中是一双双饥渴的眼睛。那时的年轻人,如今都已经成为设计院的骨干精英。而当时这种自发的交流与学习的方式,到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曹卓总是跟他的团队说:建筑要经得起时间的淘洗,世人的评说,真正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与精神。假如一个建筑花那么多钱,却被人说不好,那是对社会资源、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建筑师都必须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被社会接纳。

1997年,曹卓参与设计深圳国宾馆,即五洲宾馆,该项目必须赶在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前投入运营。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这个工程只能采取边设计边建设的方案。那是曹卓最难忘的一段日子,他在工地一待就是好几个月,只要工程一有问题他就马上要去解决。“这个国宾馆意义非凡,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既要把艺术融入其中,又要有成熟的技术支持,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压力的。”“深圳五洲宾馆”作品获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

曹卓曾跟很多朋友说,学建筑专业是极其辛苦的,如果真心疼孩子就别让他学这个。令曹卓感动的是,他的家人颇为理解,总笑说他在加班中“痛并快乐着”。

除了度假,一年中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加班,曹卓和他的团队一起熬夜画图,累了打扑克、打球;饿了,煮一锅面打两个鸡蛋;困了,设计面板往地上一铺,睡个一两小时。在这种激情岁月里,曹卓和同事们结下兄弟般的深厚感情,而他也渐渐成长为建筑业的学术带头人,非常优秀的项目负责人。这些年来他已先后主持了数十个大型或重点工程项目,多次获得部、省、市级奖励。

家乡是很有味道的城市

曹卓出生在西安,从小随祖父母生活在宜兴。他的家就在宜城茶局巷后面,蛟桥、文昌阁、瀛园、周王庙都是他最熟悉的建筑元素,宜兴为他提供了最初的审美教育。

曹卓操着一口流利的宜兴话跟家乡的记者聊天,亲自开车带着记者看深圳。说起在家乡的趣事,曹卓的思绪仿佛又飘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宜兴虽然没什么高楼大厦,但已经是很有味道的小城市了。瀛园、老的宜兴宾馆,都很好。”

曹卓很遗憾地说:“尽管在广东、湖北、安徽、山东等地都有设计作品,但在整个江苏都没有设计过一个建筑。尤其是宜兴,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个遗憾。如果有这个机会,或者缘分,我当然愿意给家乡做点事情。因为给家乡做设计,我会有一种更特别的情感融入其中。但是我最想说的是,能够让离开宜兴很久的游子,回来以后,还能看到真正有宜兴文化历史感的建筑,才是最可贵的,只有那种建筑才能打动他们的心。”

曹卓在当时的“宜兴市中”(即现在的省宜中)读完了初高中。母校的小树林里有他和同学们疯皮的身影。他至今记得学校里的枯枝很多,他就和伙伴们一起,在隐蔽的地方挖坑,然后用枯树枝搭起一个棚,大家就躲在里面玩“四国大战”。他的初中班主任老师王霞艳,特别了解他们,总能在适当的时机,在小树林的“根据地”把他们这帮调皮蛋逮住。

曹卓对这位班主任老师充满了怀念,他说:“那时候,我最怕的就是家访,每到期中期末,老师都会家访。只要是王老师家访,我都要避退三舍,呵呵。”王霞艳老师知道曹卓的父母在外地工作,对他非常关爱,渐渐地,曹卓爱问问题了,有时候也敢和王老师面对面吃饭了。母校的老师为他奠定了人生的基石,这让他对省宜中有着极深的感情,他极为遗憾地说:如果当年及早知道省宜中将建新校区,我一定要争取为母校做整体的建筑设计。

2009年,省宜中八九届高三(2)班同学毕业20年会,他特意从深圳赶到母校。他太珍惜老同学相逢的那种亲密和温暖了。他当时已是建筑界的学术带头人,却绝口不提自己的成就,只是动情地跟同学们说起以前的点点滴滴。在与儿时的玩伴小聚时,他挥笔写下情深意长的滚热话语,烛油染指,在纸上按下纪念的手印……他浪漫而纯朴,率性而重情,他说:和同学在一起只谈感情就好了,什么成功失败都不重要。

这几年,曹卓渐渐热爱上收藏紫砂壶,许多紫砂名家的作品风格,他都能娓娓道来,喜欢拉着朋友来宜兴看壶。宜兴新的地标建筑也引起了他的关注。当家乡的记者与他交流起位于东氿的市文化中心的建筑设计时,他又显出那种英雄所见略同的神态。他说,宜兴的特色就是陶和竹,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融入更多陶和竹的元素……

看得出来,他渴望有一天能在家乡留下自己的作品,或者说在作品里镌刻下他对家乡永远的挚爱。来源:宜兴日报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片)

本版撰稿、摄影:吴  骏

宜人出品紫砂,深耕紫砂领域二十载,矢志不渝地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旨在将这份源自东方的艺术瑰宝推向全球舞台,让世界各地的壶友都能领略其独特魅力。【+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