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我还想奏响黄钟大吕” ——记著名山水画家、剪纸艺术家周蕴华

山水画《青松倚绝壁》

【引  言】

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一位可爱、有着顽童般心的老人。

块头大、腰板直、面色红润、说话有趣且自信。他随时准备出发,永远生活在民间,一颗雄心,老而弥坚。

这就是周蕴华,著名的山水画家、剪纸艺术家。

他一生苦恋艺术,笑说自己“非科班,无名师,自个儿学,自个儿看,自个儿想,盲人骑瞎马,乱碰乱撞,我行我素。”

他“心中一无条条,二无框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批气势恢宏、笔墨淋漓的“云水奇观”山水系列,奠定了他作为一名创新型的实力派画家在中国山水画坛的地位。他说:“我特别爱画云,因为我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

他创造了中国剪纸前所未有的程式和语言,他们一家所创作的“江南民居”题材剪纸,有着深邃的意境、“黑白交响”般的视觉冲击力和极为丰富的内涵。

去年12月中旬,在他常州家中,周蕴华为“天南地北宜兴人”采访组画了一幅水墨画,并题词。这位老艺术家豪爽大笑,一面感叹自己手有点抖了,眼有点花了,一面又兴致勃勃地说着2014年的创作、展览、出书计划,这让人不由地想到他的一句趣言:

“我现在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虽是晚钟,然而,我还想奏响黄钟大吕。”

剪纸《画溪花浪》

“风雪为邻云作伴”的艺术苦旅

回忆,像过电影般历历在目。

1935年,周蕴华出生于宜兴官林西堰村一个教师家庭。在他童年的记忆深处,他的父亲常给他讲故事:从老祖宗周处,说到同学钱松嵒、潘汉年,好友史砚芬,还有在故乡广为流传的徐悲鸿学画的故事……

故乡的文化底蕴为周蕴华奠定了刚直、豪迈、特立独行的精神底色。周蕴华说,对我艺术人生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我的乡贤——徐悲鸿,连我耿直的性格都跟徐悲鸿非常像。

巧的是,他在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读书时的恩师徐风,正是徐悲鸿的嫡传弟子。正是他激发并指点着周蕴华走上艺术道路。

1958年,周蕴华到金坛县文化馆工作不久,被派到高邮的艺校接受为期三个月的美术培训——这是他一生中唯一接受过的专业训练。在那里,他遇到了艺术家沈鹏、林锴等人。他们到高邮农村下放锻炼近一年,后来到艺校任教。

当时,沈鹏才二十七八岁,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戴个解放帽,上课时谈吐文雅,才思敏捷,充满哲理。而教素描的林锴则是杭州国立艺专国画系的高材生。在他们的影响下,周蕴华越发对心爱的美术痴迷不已。

周蕴华带着艺术家的美梦回到金坛,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又戴着“中右分子”的帽子,便被下放到农村偏僻地区。在农村的六年里,他时常偷偷地画画。

女知青、生产队长、劳模、搓草绳的老乡、扎鞋底的村姑、房东的女儿骆秀芳(后来,这位扎着大辫子的小芳姑娘成了周蕴华的妻子),以及她的奶奶……一一出现在周蕴华的画作里。

周蕴华回忆说:“村民们看到我为他们画的像,很惊奇,也乐意配合做模特。那时我画了上千张速写和素描,经常挑选一些作品挂在土屋里,比较优劣,自我欣赏。看到作品的进步,心中的欣喜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比拟的。”

周蕴华内心深处更渴望画山水画,上世纪70年代开始,便一头扎进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苦海里,寻寻觅觅。他画画的地方很小,不过是金坛县文化馆五六平方米的宿舍小阁楼。可是在他的画纸上,有雄峻的奇山、自由的流云,那里有着真正属于他的、美的自由王国。

令周蕴华极为感动的是,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的沈鹏从高邮回北京后,经常写信鼓励他创作,推荐绘画技法书刊,帮他选购各种资料。“文革”结束后,周蕴华迎来了创作的春天。1977年,他的山水画《风雪为邻云作伴》入选全国美展。

与法国观众交换剪纸作品。

“风雪为邻云作伴”——这正是一位艺术家豪迈情怀的写照啊!

周蕴华的从艺道路“非科班、无名师”,但他勇敢地选择了创新之路,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艺术之道,是寂寞之道,心诚则灵,一切从我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效果出发”。他认为,做人不能不择手段,艺术却可以选择一切手段。

一次偶然发现,促使他开始了云水表现方法的大胆尝试和反复实践:“上世纪70年代时,由于我住房条件差,无专门的画室和画桌,画大一点的作品只能在水泥地上进行。一次,我把画作挂上墙观看效果时,不小心挂反了,看到背面留下的图像空蒙自然,别有天趣,特别是云烟尤为出色。”

周蕴华极其喜爱云,时刻注视着天空,寻找着云的语言,倾尽心力创造着云的生命。在点与线,块与面,水与墨的嘶咬中,撞击中,混融中,他创立了一套独到的云水表现方法。

美术评论家马鸿增先生评价周蕴华的山水画:“丰富了中国画‘云水画法’的形式语言”。

1987年,“周蕴华中国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取得了巨大成功。李可染、刘迅、吴冠中、邵大箴、刘玉山、沈鹏等著名艺术家参加了开幕式,李可染为展览题词:“翰墨因缘”。

剪纸《东坡书院》

构筑江南民居的“黑白交响”

如果说周蕴华笔下的“云水奇观”,展现了他雄浑阔大、热爱自由的艺术情怀,那么,他的“江南民居”剪纸,便是意境深邃的“黑白交响”,一段泪湿青衫的江南梦。

江南的一切,河流、弯月、小桥、窗格、挂落、亭台楼阁、街巷村落、紫藤花瓶、中式生活……它们,全部浓缩于黑与白、光与影、简与繁、疏与密、点与面、曲与直、虚与实的对比里,构成了蔚为大观的“江南民居”系列剪纸。创作它们的是周蕴华和他的家人。

《静夜思》是“江南民居”系列代表作之一。画面中均是直线组合,倒映水中的弯弯钩月是其唯一曲线。周围的大片黑色和中间的小块白,组合在一起,宁静、安谧、神秘。

“江南民居”剪纸,每一幅都有着独特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击中了江南人内心深处刻骨的乡愁。

周蕴华在“创作谈”中深情地写道——

“我每次回乡,住进老屋阁楼,当夜幕降临,沉沉暮霭弥漫村子时,我常常静思着那世代相传的陈年往事、民风民俗,历历在目的世态人情……这一切的一切,给我一种强烈的冲动,驱使我以如痴如醉的爱心,构作生于斯养于斯的江南民居的一代风流,抒发我对故土的依恋。”

在他看来,剪纸无疑是呈现江南民居最为适合的艺术载体!

不止是剪纸的特点使然,也许也是冥冥中的一种艺术因缘,早在很多年前埋下了伏笔。

周蕴华小时候跟小伙伴玩过家家时便喜欢折纸、剪纸,而宜兴著名剪纸艺术家芮金富精美宏大的作品,令他喜爱不已。在金坛县文化馆工作时,周蕴华负责全县的美术工作,又与剪纸结下了深厚情缘。他组织了多次剪纸创作学习班,自己边教边学,苦心经营了十年,他和学生们创作了两百多件作品,曾在省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办过展览。金坛刻纸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周蕴华功不可没。

当时即将步入耳顺之年的周蕴华,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剪纸程式和语言,来呈现江南民居之美!摄影、版画、水墨画的艺术表现理念,现代的艺术构成手法,被巧妙地融入“江南民居”的创作中。面对质疑,周蕴华说:“我们不想啃老祖宗留下的‘食谱’,想换换口味。”

江南民居作品,被周蕴华视为“心中的歌”。它们传达了江南民居所承载的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美学内涵,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奇妙,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轰动,被称为“世界级的作品”。

著名油画家刘迅对周蕴华说:“你的剪纸,源于民间剪纸,又高于民间剪纸,是地道的艺术家的优秀作品。”

著名的雕塑家钱绍武先生在参观了作品展后说:“我出生在江南,看这些作品特别亲切,剪纸能做到这样有意境,这样精致,张张不同,实属少见矣。”

之后,又有“紫禁城”题材,“延陵刻痕”、“阳羡剪影”等大型系列作品推出。这些作品,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有生命有情感有灵魂,唤起了观者刻骨铭心的情感记忆。

2004年,周蕴华无偿地将一百幅“江南民居”刻纸作品捐给中国国家博物馆;2007年,他们一家又向江苏省美术馆赠送了一百幅作品……

1987 年,陪同李可染大师参观画展。

献给故乡宜兴的“江南丝竹”

成功的背后是巨大的付出。

为了搞“剪花花”,周蕴华查阅中国美术史、中国建筑史上所有关于江南民居的资料,一次次带着家人前往江浙皖的古城采风,寻觅江南民居之美。许多人对此极为不解,认为搞剪纸是“雕虫小技”。

剪纸是冷门艺术,并不能赚多少钱,周蕴华却把他的剪纸变成了全家人的事业,一项与功利无关、长年累月的创作。他的妻子骆秀芳是最好的创作搭档。在《春江花月夜》里,一件舞女的披风,她就足足刻了两万多刀。《瀛园》、《古龙窑》等许多作品,每一幅足足耗费数十万刀、十多天时间,直刻得她腰酸背痛、手脚麻木,时间一长,她的背变得有些驼了,指关节有两处微微的变形,周蕴华一再抱歉地对老伴说:“真是难为你了!”

宜兴日报社与周蕴华老师颇有渊源。周老师不仅在宜兴日报书画院举办过高规格的山水画展,还于2008年一起合作,创作了一百幅宜兴名胜风光系列剪纸。

百幅宜兴名胜风光剪纸,周蕴华称它们为“宜兴百美图”,钟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大笑着回忆说:“为了这‘百美图’,从太湖渎区到铜官山麓,我光是去宜兴采风就跑了8趟!”

 2008 年,在故乡宜兴举办书画展。

记得有一次,周蕴华到潘汉年故居,为了俯瞰全景,寻觅激动人心的画面,他从故居边上一村民家的楼房窗户爬上屋顶。村民得知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时,惊叹着说:“真不简单,为了看房子,能吃得了这样的苦!”国山碑在张渚离墨山上,山路崎岖、地处偏僻,周蕴华一口气爬了三百多个台阶,气喘吁吁,很是吃力。为了拍下最佳视觉构图,竟卧地仰视,心中真是说不出的喜悦!

周蕴华的年少时光是在家乡宜兴度过的,许多记忆刻骨铭心:每到暑假,总会到滆湖芦滩放牛,张渚山里割草,老桥上乘凉,河中洗浴……他极为深情地写下这样的文字:“这次我创作的宜兴名胜风光系列作品,准确地说是献给故乡宜兴的一曲‘江南丝竹’。”

是的,这些作品在宜兴隆重展出,并结集出版,人们从这些黑白剪影中,读到了一位宜兴籍艺术家深沉的乡情律动!

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深耕紫砂领域二十载,矢志不渝地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旨在将这份源自东方的艺术瑰宝推向全球舞台,让世界各地的壶友都能领略其独特魅力。【+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