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黄龙山知识都在这了!

说起黄龙山,喜欢紫砂壶的朋友都知道,这里出产的紫砂矿是最上好的料。宜兴有7000年的制陶史,民间很早就传说的“富贵土”,就是黄龙山的紫砂矿。本期“紫砂百家”带您全面了解紫砂矿脉,深入解析黄龙山。

黄龙山可谓是紫砂之源,据有关资料,紫砂形成于3.5~2.6亿年间。在风力和水波的作用下,风化的原始岩矿颗粒层层堆积,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最终形成了石英、莫来石、云母、长石等。

黄龙山矿区位于丁蜀镇区西北带,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400米,面积2.1平方公里。黄龙山矿区母岩为陆相沉积砂岩,形成于3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属于“五通组”和“高骊山组”等两个含矿层,根据国土地质资源整理出的资料,紫砂泥宜兴境内已发现各类陶土矿床(点)102处,探明储量7300万吨,保有储量6500万吨,远景储量2800万吨。

其中含有紫砂泥的甲泥矿28处,探明储量5983万吨,保有储量5796万吨,远景储量1160万吨,至少短时间内不会稀缺。是本山甲泥、紫砂泥、乌泥和绿泥的主要产区,也是宜兴陶瓷原料最原始的采矿区。经勘查,黄龙山矿区的紫泥储量最大,品质最优。黄龙山矿区有15个宕口,5个井口,过去的宕口矿井经露天开采,现成为一个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大水池。

黄龙山 一号井

位于主体中心水塘的西南部,1958年由红旗宕改扩建而成,为单井筒设计。1965年就停止开采,遗弃宕口在2002年底被露天开采时毁掉。

黄龙山 二号井

1965年按国家对小型矿山的设计要求,由距一号矿井东约30米早期宕口重新设计改造,改变原来的独头井为主副井筒。主井标高11米,副井标高14米,副井向东与主井相隔28米,同方向排列。二号矿井最高年产量约3万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停止开采,矿井于台西村露天开采时被毁。

三号矿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早期宕口改建,为单井筒设计。位于五号矿井主井口南约40米处,井口朝北。矿井坑道位干二号矿井东侧,其分支巷道曾相互贯通。三号矿井最高年产量约1万吨。该矿井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结束开采,今井口已平没于地下。

四号矿井

1972年在黄龙山西侧新建四号矿井。主井标高24米,副并标高11米,副井向东与主井相隔约200米。井筒斜坡17度,宽2.4米,高2.4米。掘井深度为-36米,采用分层开采(每层高约7米)。落矿采用电煤钻,装车采用装岩机,提升采用直径1.2米绞车,利用轨道使矿车直达工作面。1982年5月,四号矿井二期工程上马,掘井深度为-80米。同年lO月,开拓采用全断面爆破,一次成型新工艺。

1984年lO月,为降低井下粉尘浓度,试用湿式电煤钻打眼后炸药爆破、“空房悬顶”有轨无底柱分段落矿,中深孔回采等新工艺,既改善了开采环境也使开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四号矿井原计划年开采量为5万吨,至1987年,统计表明已达到近7万吨,其中紫泥2671吨,绿泥9吨。1997年10月,四号矿井因生产成本过高等诸多因素而停止开采。今主、副井口已平没于地下。

五号井

位于主体水塘的东面,1979年8月,按照四号矿井的设计要求,在黄龙山东面北侧新建五号矿井。该矿井为主、副井筒并行排列设计。由于五号矿井本身处于台西村范围内,五号矿井的开采与当时台西村多个承包经营者的宕口处于混乱状态。到1993年,五号矿井因多种原因无法正常开采。同年11月底五号矿井被转让给台西村,由台西村管理继续进行开采。直到1999年因地下水大量渗透等因素,关闭停止开采。

由于五号矿井本身处于台西村范围内,五号矿井的开采与当时台西村多个承包经营者的宕口处于混乱状态。到1993年,五号矿井因多种原因无法正常开采。

南山矿区

翻过主体水塘南面山坡,就进入南山矿区。南山区的南山紫泥很有特点,矿呈红紫,烧成品黄颗粒明显。

降坡矿区

位于四号井与黄龙山之间,现在为紫砂之源公园和陶都路。2005年基本建设时,这里挖出了一种别致的团泥,数量很多,烧成品红里泛黄,黄颗粒明显,因为是新发现品种,就被称为降坡泥。

半坡矿区与野山矿区

位于黄龙山主体水塘西边(南面为野山矿区),蕴藏团泥,种类较多。半坡南面,就是野山矿区,野山矿区以前只出产一种泥料,但是很著名、很独特,这就是野山红皮龙。

大水潭矿区

属于蠡墅,位于黄龙山东南面的山脚处,是历史上盛产优质紫砂矿料的宕口,天青泥即产于此。后来因挖通地下水脉而被淹没,形成了一个水潭。现在大水潭周围还掩埋着一些早期采掘留下的暗宕。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紫砂百家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