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竹不引人注目,而在冰封大地冬天,只有松、梅与之作伴,故人们把松、竹、梅亲切地称作“岁寒三友”竹从古至今一直受到文人雅客的喜爱,而以紫砂闻名的宜兴,更是有绵延浩荡如海的八百里竹林,每当微风轻拂,便如浪翻涌,飒飒其声。
宜兴竹海风景区
宜兴独有的紫砂文化,加上竹海的映衬,从古时起宜兴的紫砂匠人们以竹入壶的紫砂器型就传承至今。本期“紫砂百家”带您来看15把古今传世的紫砂竹壶,感受竹壶特有的艺术魅力。
清 陈鸣远·束竹壶
2013瀚海秋拍 494.5万人名币
壶呈圆形,以多根竹竿并拢为壶身,束腰,竹形流上翘,夹竹相绕做柄,嵌盖上竹枝作钮,制作看似随意而法度严谨,技艺高超。为束竹壶精品之一。壶身与盖内『鸣远』款及『隺邨』款,壶底镌刻『君子之风,癸未佳月,鸣远制』十一字及『陈』印章画押款。
清道光 邵大亨制紫泥八卦捆竹壶
2013嘉德秋拍 92W人名币
此壶俗称“八卦一捆竹”。胎泥材质细腻,呈紫褐色,紫润可爱。此壶设计极富中国传统文化意味。器身造型以六十四根细竹围成,工整而光洁,意境自然,腰间束带以圆竹装饰,壶底四周有四个腹部伸出的八根竹子做足,上下一体,显得十分协调。壶盖微凸伏羲八卦方位图,盖钮为太极图式。壶流、壶把则饰以飞龙形象,别有生趣,将易学哲理巧妙地构思于紫砂壶上。制技精美,含义深邃,堪称紫砂艺术极品。壶盖内钤“大亨”阳文楷书瓜子形印。
清早期 斑竹束竹壶
款识:得此壶者真有也。(盖)说明:此壶以束竹一捆为壶体,段泥壶表面以泥绘手法点绘斑斑点点,是摹仿斑竹的形状。壶流三弯,壶把若耳,盖为嵌入式,盖纽、壶流、壶把都是仿湘妃竹子造型。整壶呈现出竹文化之意韵,令人读壶思竹,品茶品壶亦品竹。
清早 湘妃十三竹壶
此壶以十三竹为壶体,壶体以泥绘手法点绘斑斑印痕,摹仿湘妃竹斑,壶流三弯,壶把若耳,盖为嵌入式,盖纽、壶流、壶把都是仿湘妃竹造型。整壶呈现出竹文化之意韵,令人读壶思竹,品茶品壶亦品竹。造型古朴大方、线条简洁流畅、壶体轻薄优雅。体现了清早期文人的审美和艺术造诣。
清早期 朱泥十四竹壶
壶呈椭圆形,朱泥细腻而油润,以十四根竹竿并拢为筒身,束腰,竹形三弯流上翘,夹竹相绕做柄,嵌盖上一曲竹枝钮,制作看似随意而法度严谨,技艺高超,为清早期竹节壶精品。清早期朱泥壶以光素器为主,造型简洁,便于生产、使用及运输。由于当时制作的工具较为简陋,仿生塑器难度大,因此出品较少。另有同时期紫泥传器,可资比较。
清乾隆御制堆泥壶
此壶以竹节的形象作为壶身、壶流、壶把和壶钮。壶身方中寓圆,饱满圆湛,端庄稳重,有节奏之美。
壶身上万顷荷田的浅浮雕堆绘装饰,更彰显出此器的皇家出身,与茶之香远益清相得益彰,寓意出淤泥而不染,与竹之高风亮节交错互生。
清嘉庆 味泉款描金高竹段壶
此器紫泥,暗蕴宝光,乃以精炼严选之泥料制作而成。壶身、壶盖、壶流、壶把各处皆模竹节之型,肥瘦得体,韵味极佳。
此壶壶身描金绘饰以山水楼台之景,画面华美,极具观赏价值。虽经过数百个春秋交替,其金色竟能完好保存,殊为不易。
民国 冯桂林制方竹壶
此壶造型古朴幽雅,线条明晰流畅,给人以苍劲敦厚之感。壶体取两节方竹,上下对称,嘴以三弯曲流,塑竹节枝叶,曲竹为壶把,下缘攀出一枝竹叶。虚嵌盖,四面通转,吻合贴切。上塑扭曲竹节为壶钮,盖面贴塑对称数片竹叶。盖内、壶底均钤“桂林”小方章。
何道洪 十六竹壶
何道洪大师所创的“十六竹壶”,源于传统,富新意变化。其型其味集合了明代制壶名家陈仲美的“束竹柴圆壶”,民国制壶名手冯桂林的“五竹壶”之优点,作者加以巧思创造,是何氏壶艺传承创新之力作。
何道洪《五竹壶》
容量 620cc 款 识:何、道洪(把款);道洪(盖款)铭 文:何道洪制,甲子年秋。(底铭)
顾景舟 绿泥逥纹竹壶
此壶为一九四二年顾老为国民党将领陆连生将军(宜兴人)订制而作,底款钤印“足吾所好玩而老焉”为顾景舟成名后所用艺名印款。 此壶用绿泥打制而成,当时绿泥极佳,壶嘴、壶的子和壶把都用立体扭曲的竹子表现,辅以钢筋有力的逥纹竹做装饰,泥料和形式完美融合。整壶气度温文尔雅,但又不乏竹子秀逸有神,完美的展现了紫砂壶形、神、气、精的美。
顾景舟 双线竹段壶
朱可心制、任淦庭刻 大圆竹壶
底款: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款:可心铭文:1、偶仿山林胜,松风着远声。余甘回苦本,佳茗论泉清。石溪刻。钤印任2、缶硕。钤印任
汪寅仙 竹段壶
钤印:汪寅仙制(底款);汪、寅仙、寅仙(盖款);汪羊、寅仙650cc
季益顺 提梁十六竹壶
底款:季益顺把款:季盖款:益顺铭文:提梁十六竹壶,此壶式之首,壬申年益顺。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紫砂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