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彭年(生卒不详),清嘉庆、道光间(1796-1850)宜兴制壶名手。字二泉,号大鹏,宜兴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杨彭年弟宝年、妹凤年,都是当时制壶高手。一门眷属皆工此技,名闻一时。当时制壶多用模具造,分段合之,其法简易,大彬手捏遗法渐少传人。至彭年始复捏造之法,捏嘴不用模子,虽随意天成,但具天然之趣。善于配泥,材质为团山老泥所配制的青红段砂。同时兼善刻竹、刻锡。所制茗壶,玉色晶光,气韵温雅,有的浑朴工致,有的玲珑精巧,艺林视为珍品。
嘉庆间溧阳知县陈鸿寿(号曼生)至宜兴与彭年合作制壶,并绘十八壶式与之。曼生设计,彭年制作,待泥坯半干,用竹刀镌刻书画,刻“阿曼陀室”款字,壶底或壶把刻有“二泉”,世称“曼生壶”。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将紫砂壶导入另一境地。曼生壶“字以壶传,壶随字贵”,作品历来为鉴赏家所珍爱。除陈曼生外,杨彭年还为当时雅流乔重禧、朱坚、徐楙、郭鏖、蔡锡恭等制壶。常用印款为“彭年”。
其传世作品较多,列举如下:(1)宣古愚藏彭年“紫砂箬笠壶”一具,该壶制作工巧玲珑,令人意远。壶身刻铭曰“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款书“省山三兄大人雅玩。弟德璋铭”,底钤杨彭年造”篆文方印,被誉为“隽品”。(2)披云楼藏彭年白砂壶一持,八角形壶身,錾内流下均起棱有致,底钤“杨彭年制”阳文篆书印,书法与未遇曼生前之夹锡壶印(披云楼藏)相同。(3)上海博物馆藏有三陈曼生“壶菊图”。汪庆正《上海博物馆藏宜兴陶器》(刊《宜兴陶艺》1990年香港市政局出版)载:“上海博物馆所藏的《陈曼生画册》中,有一幅画面为砂壶一件及盛开的菊花,题有:杨君彭年制茗壶,得龚、时遗法,而三余又爱壶,并亦有制壶之癖,终未能如此壶之精妙者,图之以俟同好之三赏。西湖渔者陈鸿寿、曼龚父(章)’……这幅画有两点特别重要:其一,是陈曼生对杨彭年的直接评价;其二,是画出了曼生所谓最得意的砂壶式样。”(4)碧山壶馆藏覆斗形紫砂中壶一具,一方镌隶书铭曰“置之都篮,如印一函”,款署“问蘧制”,底钤“杨彭年制”篆文方印。又藏淡紫砂瓜形中壶一具,铭曰:“无用之用,八音所重。”款署“曼生铭”,底印“阿曼陀室”,錾下有“彭年”小章。又藏粗砂方壶一具,左锓铭曰“方山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曼生铭”,右镌款式曰“嘉庆丙子秋七月杨彭年造”。
丙子为嘉庆二十一年(1816),曼生适在溧阳县任。又藏白泥粗砂中壶具,刻梅一枝,分布壶盖,一面镌行书曰“罗浮香影。鹭洲题”,壶底钤“吉壶”二字,篆书葫芦印,銎下钤“彭年”小章,盖内有“宜园”小章,皆篆书。(5)云南赵樾邨太史藏紫砂大壶一具,刻铭云:“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下款仅署“鸿”字,为曼壶所仅见。底有“桑连理馆”方印。曼生宰溧阳县,衙前有连理桑,因以名馆。壶錾下有“彭年”小章。(6)邓秋枚《砂壶全形拓本》刊紫砂大壶一具,腹镌“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犀泉清玩”共十八字,底有“阿曼陀室”,錾下有“彭年”小章。又刊曼生提梁壶一具,铭识凡七行,皆隶书,曰:“左供水,右供酒,学仙佛,付两手。
壬申之秋阿曼陀室铭。”提梁壶底有“阿曼陀室”印,印上有“眉”字隶书,尤为别致,錾下有“彭年”小章。(7)不耽阁藏戴笠形紫砂大壶一具,铭曰“笠荫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款署“曼生铭”三字,底印“阿曼陀室”,錾下有“彭年”小章。又藏紫砂大壶一柄,肩锓铭曰:“吾爱吾鼎,强食强饮。祥伯为稼庭作。”稼庭姓范,尝官天台教谕。底有“阿曼陀室”印,缀下有“彭年”小章。(8)区梦良藏紫砂大壶一具,铭曰“笠荫暍,茶去渴。石眉”,款底“有味无味斋印”,为许桂林斋名。錾下有“彭年”小章。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