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珍华: “铁尖刀”勾勒制壶人生

从一个刚出校门什么都不懂的小姑娘,到一个在紫砂制壶方面颇有建树的紫砂艺人,她花了35年时间让自己置身于紫砂世界中,孜孜不倦,不断成长,以一把“铁尖刀”为笔,勾勒自己的紫砂人生,紫砂肌理在她的手下粒粒丰盈。她就是市陶都陶瓷城同业商会常务理事、高级工艺美术师陈珍华。

承砂之美 载器之思

1987年,中学毕业的陈珍华禁不住骨子里对紫砂技艺的神往,不顾父命,闯入了紫砂殿堂。她偶然得知紫砂四厂请到吕尧臣主持开设培训班,便毅然决然报名参加,开始接受专业紫砂壶制作训练。万事开头难,起初的学习生活枯燥乏味,每天在反复的打泥条、拍片子中度过,虽然简单重复,但陈珍华却耐住了性子,成为班级50多人中最后剩下的7人之一。从打泥条到拍身桶,从轻重、节奏、韵律的控制到对泥料特性的掌握,她都有特别的敏锐和感觉,领悟快、抓形准,心到眼到手到。

很快,她便脱颖而出,进入四厂研究室,承担高档壶的生产任务。从制壶的第一道工序到成型晾干,她都能按传统手工制作的严格标准,工艺规矩,做工地道,出色完成任务。1991年陈珍华进入专业技术工艺美术学校进修,白天上班,晚上学习,这使她对陶瓷理论有了更系统的掌握和积累。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她还为自己设计了称手的工具,将普通的铁尖刀磨成头尾都带有弧度的,做起壶来更加得心应手。如今,30多年过去了,这把铁尖刀依然锃亮,它也见证了陈珍华的一路成长。

勤耕不辍 孜孜以求

从一名学徒成长为合格的紫砂艺人是艰苦的过程,正是这些日子的辛劳和历练,为她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研究室制作新品的过程,陈珍华并不是机械式的照本宣科,而是在每次制壶的时候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陈珍华细致入微,将观察所得巧妙地加入到制壶中。看壶,其实看得更多的是壶外的功夫,在工艺之上的,是作者对于器型的理解和再创造,而这才是紫砂艺术的根本所在。陈珍华深谙此理,即使是几个人做同样一把《四方贴竹叶》,她所制的壶也比别人的多那么些不一样的意韵。

离开四厂研究室后,2004年,在紫砂圈内初露头角的陈珍华,受聘于季益顺的工作室。有了新的平台,陈珍华开始了新的跨越,她下定决心要做出自己的作品,从技术员开始一步步向上攀登。在紫砂壶的创作过程中,陈珍华深得工艺美术大师们的悉心指点,凭借着精湛的工艺与恰如其分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独特的视觉里奇思巧构,将壶艺至高追求“形、神、气”三者融会贯通,相得益彰,陡增了茗壶的文化内涵和身价。她瞄准竹子开始更深层次的创作,她的作品《竹韵》《双线竹鼓》荣获中国陶瓷协会大地奖金奖。

艺有所成 精进创新

紫砂壶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亦是一道大雅的智慧,观其型,塑其意,不言不语却自有乾坤流转其中。多年时间,陈珍华揣摩经典,效仿大师,同行交流,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技精艺进。2008年,陈珍华和丈夫来到陶都陶瓷城,开设了集乙堂紫砂艺术馆,在这里,紫砂艺人云集,浓厚的紫砂制作氛围让陈珍华更想大展拳脚,开始向全手工制壶领域进军。

精工细作是陈珍华作品的一大特点,建党70周年之际,陈珍华设计制作了《红梅颂》,壶式以梅椿树干为本,壶身为扁圆形,壶的右侧伸出一枝呈扁圆形树干,上有结疤,宛若天成,树干左弯形成提梁,在壶体上空形成虚空,划出提梁虚实对比的空间,该作品获2011年手工制陶大赛三等奖。除了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新意创作,陈珍华还懂得通过研究受众心理,设计出别致的作品。寿桃始终被认为是福寿吉祥的象征,她巧妙地以寿桃形象为本,壶身为桃子形状,壶嘴是一个小弯枝,壶钮一个小桃子的形状精致可爱。为了让作品形象更加饱满,陈珍华想方设法找到多个百岁老人,邀请他们用不同的字体在壶身上书写“寿”字。作品一经问世,好评如潮,并被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收藏。

(文章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