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文化历史悠久,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因其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本期“紫砂百家”盘点了120多位明清两代宜兴紫砂名家,一起来看看吧。
明朝时期主要壶艺家
金沙寺僧、供春、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李茂林、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苓、陈信卿、陈光甫、陈俊卿、沈君盛、陈子畦、周后溪、邵二孙、陈用卿、陈正明、闵鲁生、陈仲美、沈君用、徐令香、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周季山、沈子澈、徐次京、惠孟臣、陈文卿、邵盖、陈辰等(排名不分先后)
金沙寺僧(约1506——1566)传为明代中期制作砂壶创始者。宜兴湖㳇金沙寺僧人。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创始》载:“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供春(约1506——1566),是吴颐山的家童。吴颐山在金沙寺内读书时,供春学到该寺和尚制壶艺技。供春是第一位由于做紫砂壶出名的人。
董翰(约活动于1567——1619),字后溪。始制菱花式壶。
赵梁(约活动于1567——1619),所制多提梁式壶。梁亦作良。
元畅(约活动于1567——1619),明代。有的书中记为“元锡”或“袁畅”,生于明嘉靖――隆庆年间,善制紫砂壶,以古拙见长.在嘉靖到隆庆年间(公元1522-1572年),继供春而起的紫砂名艺人有时朋、董翰、赵梁、元畅四人,并称为“名壶四大家”。
时朋(约活动于1567——1620),一作朋朋,又作时鹏。明代嘉靖、隆庆间宜兴制陶名艺人,生卒不详。江苏宜兴人。时大彬父。擅制宜兴砂壶,以古拙见长。与萤翰、赵梁、元畅,为“四大家”。也有人误以朋为大彬之子。
李茂林(约活动于1567——1619),字养心。善制小圆式壶,上有铢书记号。
时大彬(约活动于1580——1650),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据后人简要统计,其存世作品,包括见于著述的不过数十件而已。
李仲芳(约1580——1650),李茂林子,为时大彬门下第一高足。今所传大彬壶中,有仲芳代作、大彬署款的。
徐友泉(约1578——1644),名士蘅,原非陶人。吴梅鼎《茗壶赋》说他:“综古今,极变化,技近乎道,集斯艺之大成。”
欧正春(约1578——1644),大彬弟子。多制花卉果物,样式精研。
邵文金(约1580——1646),又名亨祥,大彬弟子。仿汉方式方壶独绝。
邵文银(约1590——1648),邵文银、又名亨裕,明万历七年至清顺治四年间人,与邵亨祥(文金)同胞兄弟,都是时大彬的弟子。
蒋伯(约1600——1644),名时英,大彬弟子,初名伯敷,后被陈继儒请去制壶,改字为伯。他喜欢附攀上层人物,不愿承认自己是制陶的人。但他技艺很好,相传他制的壶是嘉兴收藏家项墨林定的,称为“天籁阁壶”。
陈信卿(约1600——1644),善仿时大彬、李仲芳的作品,壶艺很好。惟喜欢和上流社会接近,不专心制壶。等他的弟子做好,他改动一下署上自己的款。
陈光甫(约1619——1654),仿供春、大彬壶,人称他是入了门的传人。
陈俊卿(约1621——1661),大彬弟子。
沈君盛(约1620——1654),沈君盛,天启崇祯(一六二一-一六四四)闻人。工治壶,善仿徐士衡、沈士良。
陈子畦(约1625——1690),陈子畦,明朝天启–清康熙间(约 1625—1690)人,紫砂制壶名家。
邵盖(约1580——1638),制壶工巧,与大彬同时而自树规模。其篆章字法与邵亨裕、亨祥风格相同,当时有“邵家壶”之称。
周后溪(约1581——1639),明代名手
邵二荪(约1580——1639)制壶手段不凡,博采众家之长,形制千姿百态,件件不同,世称“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陈用卿(生卒不详),陈用卿,明代天启——崇祯,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代表作品】:弦绞金线如意壶。是明朝天启崇祯年间制陶名艺人,做工精细丰美,有《弦绞金线如意壶》传世。
陈正明(约1596——1661),制器极精雅。署款有“壬戌秋日陈正明制”。
闵鲁生(约1620——1654),仿制名家作品,都极认真,神形酷似。
陈仲美(约1621——1655),嫠源人,初于景德镇做瓷,他觉得做瓷器的人太多,很难出名,后来到宜兴制陶。他善于配土,又擅长雕刻各种镇纸、香盒等文房摆件。惜早卒。
沈君用(约1610——1666),沈君用(1621-1644),明代天启、崇祯间宜兴制壶高手,原籍安徽婺源人。名士良,俗呼“沈多梳”(宜兴垂髫之称)。
徐令音(约1621——1667),相传为徐友泉之子,也称小徐。
陈辰(约1620——1660), 明代万历、崇祯间( 1573-1644)宜兴陶刻名手。字共之,生卒不详。专事代陶工镌刻书铭,誉称陶之中书君。
陈和之(约1621——1654),善制紫砂花樽、菊盆、手盘、什锦杯等,专为饮茶器具配套,手法相宜,形制合理。
陈挺生(约1620——1661),其技艺与徐士衡、陈用卿诸人并列。
承云从(约1621——1644),善制紫砂大壶,气势非凡,造型别致。
周季山(约1615——1662),善制紫砂茶具、雅玩等,式样新颖。!
沈子澈(约1610——1666)桐乡县人。与时大彬齐名。所制壶式与徐友泉相仿。
徐次京(约1620——1671),善仿古器,传器有紫砂三足龟水滴等。
惠孟臣(约1598——1684),宜兴人。书法很似褚遂良。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罕见。所制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是时大彬之后得一位名手。
陈文卿(生卒不详),明代名手。
清代主要壶艺家
陈鸣远、瞿应绍、陈鸿寿、程寿珍、陈汉文、陈秉文、陈隐龙、许龙文、杨友兰、陈荫千、杨季初、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杨继元、杨履乾、陈白康、陈文居、陈文白、陈觐侯、陈绶馥、陈伯亭、陈滋伟、郑宁侯、华凤翔、范章恩、项圣思、潘虔荣、潘大和、史维高、王南林,王东石、葛子厚、吴月亭、冯彩霞、邵旭茂,邵友廷、邵景南、邵大亨、邵梭根、邵元华、邵元茂、邵亨裕、邵元林、邵二泉、邵权寅、邵茂林、邵基祖、邵德馨、邵玉亭、邵伯原、邵湘甫、邵云甫、邵正来、徐飞龙、徐显名、徐温廷、钱弘文、吴轩龙、黄玉麟、何心舟、蒋德林、蒋裕泰、蒋万丰、惠逸公、陆思亭、许晋侯、许伯俊、许升侯、张怀仁、葛子厚、裴永林、袁云龙、吴阿昆、吴阿根、罗兰舫、金士恒、崔克顺、陈懋生、陈砚卿、沈才田、卢兰芳、邵云如、陈少亭、饶寿川、戴雪生、杜顺六、朱全月、周根大、祥林、申锡、王伦、方揆、汉珍、韩泰、君德、殷尚、味泉、支泉、壶痴、大朋等(排名不分先后)
陈鸣远(约1651——1722), 陈鸣远,名远,字鸣远,号寉村,亦号壶隐,清初康熙、雍正年间人,相传其父是明代著名紫砂艺人陈子畦。陈鸣远技艺精湛,雕镂兼长,是紫砂史上技艺最为全面而精熟的大师。
瞿应绍(生卒不详),字子冶,一字陛春。号月壶,又号瞿甫,又自署老冶,室名敏秀堂。上海名士,清代道光间贡生,官玉环同知。善诗文,精画竹,浓淡疏密,错落有致;又擅刻印 ,好收藏古器物,能鉴别金石文字。曾设计制作紫砂茗壶,他在壶上作书绘画,别具风格,为世人所重,人称“瞿壶”。他和陈曼生一样,对制壶艺术都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
陈鸿寿(约1768~1822年) 字子恭,号曼生,又号老曼、夹谷亭长、胥溪渔隐、恭寿、曼公、曼龚、种榆仙客、种榆道人和翼,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
程寿珍(约1858—1939年)又名陈寿珍,号冰心道人,清咸丰至民国初期的宜兴人,是一位勤劳多产的紫砂壶名家,师承其养父邵友庭,擅长制形体简练的壶式。作品粗犷中有韵味,技艺纯熟。所制的“掇球壶”最负盛名,壶是由三个大、中、小的圆球重叠而垒成,故称掇球壶。
陈汉文、陈觐侯(约1702——1765年),荆溪人,所制古器极精雅。传器中壶少而古器多。
许龙文(约1701——1755),荆溪人。所制多花卉造型。壶底常有“荆溪”印。
杨友兰 (生卒不详),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善彩绘,所制壶身的山水人物、花卉百草和阳文籇字都用砂泥嵌贴,每壶无不竭尽智力。
陈荫千(生卒不详),陈荫千,男,为乾隆中期宜兴制陶名家,生卒年不可考,善制竹节把壶,现传世署“陈荫千制”竹节壶有数把,一般常见为提梁式。
杨彭年(约1772——1854),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制宜兴紫砂壶名艺人,浙江省桐乡人。善制茗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且善配泥色。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世称“彭年壶”,对后世影响颇大。
杨宝年、杨凤年(约1773——1861),前者为杨彭年胞弟,又作葆年,字公寿。后者为彭年胞妹,字玉禽,擅制竹段壶,人称“杨氏竹段壶”。都曾为陈曼生制壶。
杨继元(生卒不详),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善制紫砂宫廷御器。以用色见长,施色精巧。
陈白康(生卒不详),超级实力派的清代壶艺家作品多与佛门有关,工艺精湛、人物传神。
陈文伯、陈文居(生卒不详),兄弟俩,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文伯号“寄石山房”,文居号“荆溪水石山人”,所制紫砂花盆畅销日本,久而不衰。
陈伯亭、陈少亭父子(生卒不详),清咸丰至光绪年间人、光绪至民国年间人。独标一帜,继往开来,书画铭刻,无不追踪前人,而梅桩尤卓绝。其子陈少亭,为民国期间紫砂铭刻的一流名家。1935 年,所雕孙中山先生遗像、古佛像等,工技精妙,色像逼真,开宜兴陶塑先河。
郑宁侯(生卒不详),郑宁侯 明天启至康熙年间浙江桐乡人。善摹古器,书法亦工。制壶胎薄而坚致,工整有样见《桐乡县志》。
华凤翔(生卒不详),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善仿古器,紫砂制器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
范章恩(约生于1740),一名“静安”,字“迪恩”,斋号“范庄农家”,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知名艺人。所制茗壶多扁式,均衡典雅,题铭书法似米芾。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赞范章恩制壶风格娴雅,鞠流平和,肉均骨坚,别具风格。
项圣思(生卒不详)制陶名艺人,生卒不详。相传为修道人,姓项,能制陶杯,大于常器。花叶、干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
潘虔荣(生卒不详),字壶轩,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潘大和(约1761——1820)清乾隆-嘉庆年间制陶名艺人。
申锡(约1821——1891),字子胎,清道光-咸丰年间制陶名艺人。善用白泥,清代宜兴壶艺的后起之秀,壶底用款“茶熟香温者帝元”。
史维高(生卒不详),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制壶艺人。
王南林(生卒不详),清代著名陶艺家,有《素身圆清壶》传世。号南林,家羽后身,即自诩为唐代茶圣陆羽的后裔,紫砂著名大师之一,善制茗壶等砂器。造型刻意仿古,以商、周、秦汉青铜器为蓝本,镌刻古雅精美,且件件结构匀称。喜用紫砂团泥制作,成品如古金铁。创紫砂“炉均”釉装饰,善制彩釉砂壶。
王东石(约1831——1908),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间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制壶善仿古,刻工精细,制壶监刻铭,技艺之巧,匠心独具。当时文人雅士善与其配合制壶,所传壶器多且精。
葛子厚(生卒不详),清嘉庆时宜兴制壶高手,《阳羡砂壶图考》云:“子厚,嘉庆间人,缪颂宜兴,子厚为造壶。
吴月亭(约1812——1864),为杨彭年后辈,善制壶,玉雕刻。尝与邵二泉合作,由月亭制壶,二泉镌铭。亦当与吴大澄(deng)合作。月亭制器,常钤(qian)“竹溪”、“竹溪吴月亭制”印章。有的为月亭自刻,署“竹溪刻”三字。
冯彩霞(约1790——1861),女,宜兴人。曾被广东伍元华请制壶。书法学欧阳询,间有草书。
邵旭茂(生卒不详),制壶似陈用卿,造工精细,质坚如玉。传器紫砂大壶底有二印,上“荆溪”篆书椭圆印,下“邵旭茂制”篆书方印,精湛绝伦(见《阳羡砂壶图考》)。
邵友廷(生卒不详)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间宜兴上袁村人,他精工壶艺,尤其善于制作鹅蛋壶和掇球壶。邵友廷成名邵大亨制壶名家,形制尚朴,技艺腴丽。并传继子程寿珍,为其造就紫砂艺品的坚实基础,成为屡摘国际金奖的名手。是近代制壶名家程寿珍的养父。他制作的紫砂壶大多工整、规矩,尤其擅长制作方圆器和加彩壶。邵友廷制作的器物,大多盖有“友廷”两字的椭圆形阳文篆印。由于邵友廷是清末的制壶名家,因此,他制作的紫砂壶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邵景南(生卒不详),年代:清代·道光类别: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 号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亨裕(生卒不详)清代制壶良工,生卒年无资料可考。曾有邵亨裕款紫砂壶见拍卖场,一说为为清三代“邵家壶”之一。
邵大亨(约1831——1874)邵大亨清代道光、咸丰间宜兴制壶名手。传世作品有《一捆竹壶》(藏于南京博物院)、《鱼化龙壶》、《掇球壶》和《风卷葵壶》等,皆为砂壶精品。
邵二泉(生卒不详),字友兰。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人。工镌壶铭,且善制壶。曾为陈曼生造壶。邵景南壶多数请邵二泉刻字。
邵茂林(生卒不详),壶艺名声卓著,有“邵家壶”之称。形制古朴典雅,技艺纯熟,壶的结构权衡比例十分规范,邵氏兄弟皆列名家之谱。
邵基祖(生卒不详),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传其制壶精雅,体坚质净称着,亦以粉彩技术称长。
邵德馨(生卒不详),清代乾隆时期宜兴紫砂名工。《宜兴陶瓷发展史》(油印本):“德馨,工制茗壶,曾创紫砂炉钧釉装饰。曾承造宫廷御器,作品常以彩釉绘饰。”《(江苏)陶瓷工业志·特种工艺陶瓷·紫砂陶器》:“邵德馨……等制壶高手,曾为朝廷制作一批精美茶壶,于乾隆七年(1742),被选入河北承德山庄行宫。……朝廷收藏的陈汉文、邵德馨的四件四方小壶,制作奇巧,堆塑阳文篆字和山水人物,式如天鸡,足如传炉,称为传世之作。
邵玉亭(生卒不详),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工花卉画,以典丽华贵为旨。所制砂壶周身绕彩,体现官廷的装饰情趣。曾手制“乾隆御制壶”两把,一为六方型,一为圆身灯笼型。
黄玉麟(生卒不详),生于清末(1842-1914),继邵大亨之后又一重要的制壶大家,他所制的壶选泥讲究,作品莹洁圆润,精巧而不失古意,灵妙天然。有说他“每制一壶,必精心构选,积日月而成,非其重价弗予,虽屡空而不改其度”。
何心舟(生卒不详),号曼陀华馆,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制壶名手,何氏与海上画家任伯年、胡公寿、虚谷等书画家常相往来。曾与陶友王东石于浙江宁波建玉成窑,造紫砂壶。据记载及传世品所见,凡浙宁玉成窑出品每见奇品,极具文人味。
蒋德林(生卒不详),字万泉。清代道光同治年间紫砂壶、陶瓷艺人。
惠逸公(约公元1766—1831年),清朝著名紫砂艺人。惠逸公生于清雍乾年间,他大小壶兼制,善制小壶,以工巧闻名,可与惠孟臣相提并论。
金士恒(生卒不详),善制日用陶罐、坛缸之类。后别具匠心,采用白泥制成似壶非壶、似坛非坛、形式怪僻、实用美观的“蛹壶”。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紫砂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