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一部国产彩色动画片,曾在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银质奖 ,在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上荣获最佳美术片奖,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里一部经典的动画片。
它就是《小鲤鱼跳龙门》。
小鲤鱼跳龙门
《小鲤鱼跳龙门》是根据民间传说“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所改编。片中鲤鱼奶奶给小鲤鱼们讲了一个祖先跳龙门的故事,说龙门那边有个天堂,只有勇敢的小鲤鱼才能跳过去。于是一群小鲤鱼瞒着奶奶,出发去找龙门。一路上,它们不畏艰险,克服种种困难,齐心合力,最终跃入理想家园,开始了幸福生活。可以说这部经典的动画片,它所传达出来的敢于冒险、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整整影响了一代人。 2000年8月8日,时隔四十多年,国家邮政总局还专门发行了《小鲤鱼跳龙门》的特种邮票,全套5枚,使得这个美丽的传说更加深入人心。
一个“鲤鱼跳龙门”的美丽传说,既表达着望子成龙、平步青云的吉祥祝福,也弘扬着不屈不挠、永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更蕴含着先辈希望我们能用智慧和辛劳使之变为现实的美好愿望。那么,当“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遇上神奇的紫砂,它们之间又将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接下来,我们就从一把“鱼化龙壶”说起,探寻它的前世今生,并欣赏它的艺术成就。
宜兴陶瓷博物馆 邵芸
“鱼化龙壶”,因为取“鱼跃龙门”之意,所以它一经问世,无论是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还是贩夫走卒、乡野百姓,都非常喜爱,且历久不衰,使得它在2013年获评宜兴紫砂十大经典器型之一。
南京师范大学陶艺系主任 高英姿
从紫砂创作的角度来看,我想谈一谈“鱼化龙”。从现在见到的最早的“鱼化龙”是邵大亨的,邵大亨的“鱼化龙”,是过去南京的藏家收藏的“鱼化龙”。但是我们在文献当中,在明末有一位叫周高起写的《阳羡茗壶系》,《茗壶系》里说到《神品》一栏的章节里面就讲到从景德镇来的一个人叫陈仲美,他很善于配壶土,同时也善于做一些意造诸玩,就是他可以创意很多新的东西,其中有一种就是“云龙变化”、“龙戏海涛”,现在看起来可能和现在讲到的“鱼化龙”还很相似,但它是明代末年的。邵大亨是目前知道能够看到实物“鱼化龙”的最早的一位,很多艺术家就认为邵大亨是“鱼化龙”的初创者。
对于邵大亨精心设计、制作的“鱼化龙壶”,虽然后来许多紫砂名家都把它当作经典壶型,或依样仿制,或变化出新,但是没有一件在造型尤其是气韵方面能与邵大亨相比,直到黄玉麟的“鱼化龙壶”出现。
宜兴陶瓷博物馆 邵芸
黄玉麟是清末邵大亨以后最重要的紫砂名家。他原名玉林,曾用名玉麐。《阳羡砂壶图考》中记载“玉麐,道光间诸生,居苏州,善制宜兴茶器,选土配色并得古法,赏鉴家珍之,谓在杨彭年、宝年昆仲之上。”
黄玉麟(1842—1914),原籍丹阳(一说苏州),因避战乱,于6岁时迁居宜兴蜀山。13岁时,因生活所迫,其母邵氏托远亲制壶艺人邵湘甫(邵大亨的后人)收他为徒。他学陶三年即青出于蓝, 20岁之后改名为玉麐,并用之于茗壶印章,进入中年,技艺趋于成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黄玉麟被曾历任湖南、广东巡抚的苏州大儒吴大澂聘到家里制壶。在吴府,他还曾为吴大澂收藏的缺盖的供春“树瘿壶”配盖,留下了一段佳话。在结束与吴大澂三年的合作后,黄玉麟载誉归乡,吴大澂特地亲书“壶家妙手”金字篆书匾额相赠,高悬于黄家正门中堂。
那么,在黄玉麟的创作生涯中,他是如何与“鱼化龙壶”结缘的,后来他又因何改名为玉麟,这其中又发生了怎样的耐人寻味的故事呢?
相传,黄玉麟为了创作“鱼化龙壶”,还曾挨过打。
当年,黃玉麟在邵湘甫处学艺时,随师傅去朋友汪胖子家串门。
汪家藏有一把邵大亨做的鱼化龙。
黄玉麟对这把“鱼化龙壶”喜欢得不得了。
于是,他一有空就往汪家跑,盯着“鱼化龙壶”不放。
有一天,他趁汪胖子不注意时偷偷摸了一下,正好被汪胖子逮个正着,对着黄玉麟脑袋上打了一下。
黄玉麟一边摸着脑袋,一边向汪胖子表达了自己想学做“鱼化龙壶”的愿望。
汪胖子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允许他照自己收藏的邵大亨的“鱼化龙壶”来画图案。
由此,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开启了黄玉麟和“鱼化龙壶”的一世情缘。
后人因其所制“鱼化龙壶”圆润似玉,赞誉他为“玉麒麟出世”,所以他又改名为玉麟。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顾治培
“鱼化龙”是一个紫砂茶壶的经典作品,之所以称为“鱼化龙”,是(按照)鲤鱼如何跳龙门变成一条龙这个格式来进行创作的。
宜兴陶瓷博物馆 邵芸
珍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的这把“鱼化龙壶”是黄玉麟的代表作。它通身以规则海水波浪纹组成,块面清晰,线条流畅。
近看,壶的一面,浪涛里,一条鲤鱼探出身子,昂首向上,双目有神,胡须摆动,尾巴微曲,鱼鳍张开,好像蓄势待发,准备一跃龙门。壶的另一面,云海间,一条五爪巨龙,口吐龙珠,龙身忽隐忽现,犹如猛然冲破云层,腾空而出。鲤鱼与巨龙相映成趣,追逐于云海浪涛之间,浪花翻卷胥出成流,龙尾延伸自然为把。壶盖上有风云翻涌纹路,汇聚成祥云壶钮,壶钮上的龙头可伸缩,倾茶时,龙头伸出,同时龙头里又伸出一根龙舌,倾茶毕,壶持平,龙头缩回,龙舌也隐入龙头不见。
远看,整器饱满圆润,造型构思巧妙,雕饰生动传神。他不仅强化了“鱼跃龙门”的主题,而且集美好意愿、奇思妙想和高超技艺于一身,被历代紫砂艺人所津津乐道。
壶钮上的龙头可以伸缩自如
南京师范大学陶艺系主任 高英姿
黄玉麟的“鱼化龙”在处理上面和邵大亨有区别,也成为了现在在做“鱼化龙”的时候大家选用的一种方式。
▲鱼化龙壶制作演示
湖面上的天鹅,外头平静优雅,脚底下却在努力的用蹼划水。就像“鱼化龙壶”,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它的精美,可黄玉麟背后一遍遍的修改、一次次的付出,又是何等的艰辛,他似壶身上的那一尾鲤鱼,身处逆境也奋发向上。据记载,他晚年曾不幸中风,病愈后不能再制壶了,但他仍怀着对紫砂的执着,开始制作假山雕塑。他用颤抖的双手做出的那些假山,如鬼斧神工,或层峦叠嶂,或怪石嶙峋,没有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时人称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像他这样的很多老一辈紫砂艺人,都把一生献给了热爱的紫砂,而作为当代紫砂艺人,我们不仅要传承他们的技艺和作品,而且更应该传承的是他们的精神和追求。
古往今来,悠久的中华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的传说,这些传说像散落在历史星空中的一颗颗珍珠,闪耀着迷人的光泽。
就像“鱼跃龙门”的传说,成就了黄玉麟的“鱼化龙壶”;
“始陶异僧”卖富贵土的传说,让我们发现了紫砂矿藏;
陶朱公的传说,造就了丁蜀窑场的兴旺;
供春学艺的传说,奠定了他紫砂开山鼻祖的地位;
龙窑的传说,诠释了宜兴抟土为生的陶工对难以控制的烧造技术的崇拜。
一抔土,富裕了一方人,众多传说,成全了众多传器,也孕育了太多讲不完的紫砂故事。
一个美丽的传说,一把精美的紫砂壶。黄玉麟没有辜负“鱼跃龙门”的传说,为我们留下了经典的紫砂作品,并通过紫砂特有的艺术语言告诉我们:生生不息的美丽传说,像涓涓细流滋养着紫砂的文化内涵、我们的精神家园。而“鱼化龙壶”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它自身也在延续紫砂技艺传承发展的另一个美丽的传说。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紫砂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