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来自宜兴的挪威“纳米力学第一人” ——记挪威科技大学纳米力学实验室主任张志良

那天,沿着同济大学校门前的林荫道一路往前,挪威科技大学纳米力学实验室主任、北京科技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张志良,把我们领到了结构实验室——那是他读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呆得最多的地方。

张志良,这位从宜兴走出去的学者,因为成功创办挪威唯一的一家专业纳米力学实验室,而被冠以挪威“纳米力学第一人”称号。

“我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材料的安全和断裂问题,就是断裂力学;另一个是纳米力学。我们最关心的就是一个材料什么时候断、在什么地方断、为什么会断,它们的剩余强度是多少、剩余寿命是多少。”刚刚在实验室坐定,他就用纯正的宜兴话开始了与我们的交谈,翻开了他记忆深处那一个个记忆犹新的“第一次”。

从一本《数学手册》开始的攀登

“初中那年,我的父母用卖小猪的钱给我买书,那是我第一次去新华书店。我买了一本复旦大学编辑出版的《数学手册》。在那个年代,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也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

与自己的哥哥姐姐相比,张志良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和家庭让他从小就拥有了读书的机会。

“那时候的读书条件都很差,我上的小学是个村小,一至三年级只有一位老师。冬天从学校回到家里,手冻得连饭碗都端不起来。虽然我从小成绩就不错,但对学习一直都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喜欢。上初中那年,我的父母用卖小猪的钱给我买书,那是我第一次去城里的新华书店,我买了一本复旦大学编辑出版的《数学手册》,厚厚的一本。在那个年代,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也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改变了对学习的态度。”

在那个以水泥预制板为课桌、自己带板凳上学的年代,父母的信任和支持,让张志良找到了学习的动力。直到上大学,他还一直珍藏着这本《数学手册》。

“我的父亲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他没有给我留下一分钱,但他留给了我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坚毅的精神。”虽然,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但今年48岁的张志良依然清晰地记着那一幕幕往事。

张志良的老家在红塔。有一次,他的老家边要造一座公路桥,当过泥瓦匠的父亲总是在他面前说起,桥梁工程师是多么伟大。张志良说:“虽然他没有直接说你就瞄着这个目标去考大学,一定要当工程师,但是我觉得他在想:将来我儿子要是当上工程师的话,我一定很自豪。”

继承了父亲的坚毅,张志良对做学问有着过人的执著。1981年,张志良考进了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系,与实现父亲的愿望近了一步。

“农村的孩子英语水平都很差,我的英语水平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张志良说,大学的第一堂英语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五个字母的单词——“disco”,当时很多同学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而张志良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对这个单词毫无概念。但从那时起,他就有了一个想法:不光要把自己的专业课学好,英语也一定要学好。虽然语言天赋并不是很好,连普通话都说得磕磕巴巴的,但张志良却非常努力地坚持着。

大三时,一位老师拿着一本英文文献找到他,问能不能给他翻译一下。虽然自己的英文水平不怎么样,但他觉得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把它翻译出来。“文献中有很多很长很长的句子,读了前面忘了后面,根本记不住,不知道怎么回事。”张志良说,当时有一本英语杂志叫《科技英语》,碰上不懂的语句他就写下来,然后一起写信寄给《科技英语》的编辑部,请他们帮助自己。“四年之后,本科毕业时,我的英语考试成绩是全同济1500名同学里面的前10名。”说起这段往事,张志良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1994年,张志良到北欧最大的技术研究中心——挪威材料技术所任资深研究员,其实在北欧用英语交流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张志良始终认为,在异国他乡,如果不把所在国的语言学好,就无法真正融入这个社会。张志良与同事约好,前六个月跟他用英语说话,六个月之后就用挪威语说话。在工作生活之余,他拼命学习挪威语,六个月后,张志良果然没让同事们失望。

“我现在在挪威科技大学给学生上课,假如都是挪威学生的话,我就用挪威语上课。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只要你自己想把这件事情做好,你就肯定能做好。这也是我从父亲身上继承到的最宝贵的财富。”张志良说道。

最年轻的专家来自中国

“1989年,我带着一箱方便面,第一次走出国门,去匈牙利参加一个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当时飞机票很贵,我就一路乘着火车,从上海到北京,从北京到乌拉巴托,从乌拉巴托到莫斯科……”

1989年,对张志良而言是人生轨迹中的重要转折点,那一年,25岁的他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代表中国参加匈牙利的一个技术研讨会,并赢得了世界顶级专家的认可,也为他以后出国深造埋下了伏笔。

读大学本科时的张志良学的是土木工程,在学校免试就读研究生时的学术方向却是导师定的。他的导师是同济大学当时的副校长,在钢结构方面是全国的权威。有一天,导师对张志良说:“钢管焊起来的接头很有意思,你去做做吧。”就是导师的这句话改变了张志良成长的方向,也奠定了他以后的学术成就。

因为导师很忙,张志良只能经常和师兄们一块搞研究。围绕导师提出的课题,张志良经过反复研究,自己编写了一个有限元的程序,之后,又做了很多实验,验证这个程序,最后推算出了一个实际的公式。他没有计算机,在做文献调查时,张志良发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有位教授拥有自己的数据库,搜集了全球所有相关实验的数据。于是,他就写信给这位教授,讲述了自己的研究志向与困难,问他能不能把那个数据库给他做研究用。“为了写这封信,我不知道撕了多少草稿。但是幸亏我坚持了。”张志良笑着说。

面对这位执著的中国年轻人,多伦多大学的这位教授很慷慨地把数据库寄给了他。运用这个数据库和自己推算出的公式,张志良顺利地写成了硕士论文。他把中文版论文寄到多伦多大学。这位教授在回信中说:我在匈牙利搞了一个国际会议,能不能来说下你的硕士论文?

“1989年要出国不容易,而且我也没钱,所以当时并不抱太大的希望。但是匈牙利的国际会议比较特殊,没有注册费,我的导师也非常支持我,于是我就出去了。”张志良说,那时候的飞机票非常贵,所以他决定坐火车并带了一箱方便面,从上海到北京,北京到乌拉巴托,乌拉巴托到莫斯科……在这个会议上,张志良是唯一一位中国人,也是最年轻的一位专家。

“除了收获了自信,我还收获了很多。”张志良说,在那次会议上,他认识了很多世界顶级专家,他的硕士生论文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好评,很多国外科研机构都向他递出了橄榄枝。

1990年张志良远赴芬兰攻读博士之前,他的研究课题在芬兰国内从来没有人涉猎过。在“零基础”上搞研究,难度可想而知。

“我在芬兰的博士生导师告诉我,同样是那个接头,你可以研究它受拉的话,是什么情形。事实上,这就是断裂。”但张志良的博士生导师只是个老工程师,他对数字模拟、对断裂并不了解,因此他根本没法指导张志良。张志良的研究可谓步履维艰,他写的文章,导师看不懂。有的时候,张志良只能请其他学校的教授帮他看看论文怎么样,但是他们也不怎么看得懂。

“虽然我的导师不怎么给我技术指导,但他有机会就把我送出去学习,送到外边去开会,让我认识了很多本领域最前沿的一些教授。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给了我一个平台,让我自己去闯,自己去发挥。能不能有所建树就完全取决于我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我想我还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利用了这么好的机会让自己充分发挥。”张志良说,积极的心态是他在学术上获得成功的另一个法宝。做学问就像走路,总会有摔跤的时候,也会有走得不顺利的时候,但是千万不要轻易地放弃,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这里有他永远的根

“2008年上海世博会上,我的女儿是挪威馆年纪最小的志愿者。她在那里给我发了一封Email,称呼是‘老爸’。这是她第一次叫我‘老爸’。可能对你们来讲这是很寻常的一件事,但对我来讲,意义非常,因为这里面有浓浓的中国味。”

2012年7月的上海正值酷暑,闷热难耐,然而此时的挪威却很凉爽舒适。趁着暑假,从万里之外的挪威回到自己的祖国,除了在清华做访问学者,参加各种论坛、看望自己的亲朋好友之外,张志良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目的:让儿子到中国来学习中文,来适应中国的生活。

2005年,张志良从芬兰转到挪威工作,在那里他白手起家,创办了挪威唯一一家专业的纳米技术实验室,拥有了成功的事业。大西洋边的挪威,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色,有北极光、峡湾、午夜的太阳……在挪威生活了多年,张志良早已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周末带着孩子去森林里采蘑菇;在有暖阳的冬日里,去湖上凿洞垂钓;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全家人一起在森林里散步、烧烤……但在他的心中,故土永远无法割舍。

“挪威讲究平等,包括父母与子女的平等、男女的平等。我的两个孩子从小生活在挪威,也许他们早已不能适应中国国内的生活,而我也不能强迫他们以后一定要回到中国生活,但是我希望并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接触祖国,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语言。”张志良说。

当年,听闻2008年的世博会在中国举办,张志良觉得这对女儿而言,不仅是一个锻炼能力的好机会,更是一个学习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好机会。于是,他在第一时间向女儿提供了这个信息,并鼓励她自己去申请。

2008年,张志良带着儿子,一起去世博会参观并看望女儿。中午吃饭时,他的女儿说:“爸爸,我来买单。”“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么说,我觉得她突然就长大很多。而且,她的中文提高也很快。我回去之后,她在那里突然给我发了一封Email,称呼是‘老爸’。这是她第一次叫我‘老爸’。可能对你们来讲这是很寻常的一件事情,但对我来讲,意义非常,因为这里面有浓浓的中国味。”说起这段经历,张志良的骄傲溢于言表。

事实上,在生活的细节上,张志良也在给儿女们传递着对故土的眷恋。

在挪威,虽然孩子们早已习惯了西餐,但张志良夫妇还是会尽量寻找食材给他们做上几顿中餐;在平常的交谈中,他甚至会用宜兴话与家人交流;在挪威的家中,还摆放着他的夫人从丁蜀娘家带去的紫砂挂盘……

“每年我会带他们回家乡、回我的母校同济大学看看,因为这里有我们的亲朋,更有我们的根。而且我很高兴,因为孩子们对中国的文化很感兴趣。”言及此,在这位挪威“纳米力学第一人”的眼中,满是深深的眷恋。

【人物档案】

张志良,现为挪威科技大学纳米力学实验室主任、北京科技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欧洲结构完整性协会六人主席团成员、第二十届欧洲国际断裂会议执行主席。他曾于1998年受聘为德国GKSS研究中心特邀青年访问学者,2000年-200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应用系任访问学者,2003年获挪威科技大学力学和材料方向的终身教授,2005年受聘为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特邀访问教授。

文章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福利站精选优质紫砂壶,限时特价,错过可惜!与亲朋好友一起团购,更多优惠享不停!赶快加入我们,用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紫砂壶,享受茶艺的乐趣!【+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