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坚守工匠精神,在紫砂艺术之路上孜孜不倦地向高峰攀登。
他善于创新,早在1983年创作的“小高碗酒具”,被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的乔冠华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友人。
他制壶技艺全面,尤其擅长花器,所创制的梅壶、竹壶,在业内被称为“谈梅”“谈竹”。
他叫谈跃伟,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2019年12月2日,冬日里阳光灿烂的一天,谈跃伟精神焕发,在他位于丁蜀镇公园东路的紫砂艺术馆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您从事紫砂艺术以来,一直坚守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创制每一把壶。作为一名紫砂艺人,您是如何理解工匠精神的?
谈跃伟:从某种意义上说,紫砂艺人从事的是手工制作技艺,更加需要具有一颗匠心。通俗一点说,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产品精雕细琢的专注态度,是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即使产品已有99%的完美了,但仍不满足,继续提升产品质量。作为一名紫砂艺人,就应该用工匠精神制壶。如何让造型更具气韵,让壶嘴、壶钮、壶把这三大构件更加协调,让工艺更加精致,让思想内涵更加丰富等等,这些都需要靠工匠精神去实现。我始终认为,紫砂艺人只有坚守工匠精神,才有可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紫砂还比较萧条,制壶被许多人视为既苦累又没啥出息的职业。您当初选择制壶,是出于什么想法?换一句话说,您制壶的初心是什么?
谈跃伟:也许有人会说,制壶就是制壶,哪有什么初心。但是,对于我来说,的确有自己的初心。我的初心是:一生追求紫砂艺术,让更多人喜爱自己的作品。我虽然出生在丁蜀,从小就和同伴一起捏紫砂泥人玩,但我的父亲从事的是商业工作,而且还是单位里的领导,因此大多数人认为我长大了不会选择制壶。可我的情况出人意料:我初中还没毕业,父亲已经为我准备好了一套制壶工具,要我毕业了学习制壶技艺,以制壶为业。对父亲这样的安排,我很乐意地接受了。因为我喜爱紫砂,希望自己也能像那些制壶名家一样,所制的壶被许多人喜欢。18岁那年,我满怀着对紫砂艺术的美好憧憬,走进了宜兴紫砂工艺厂,跟随高丽君老师学习制壶技艺。但是,制壶的确艰辛,常有人或改行或半途而废。几年后,我拜吕尧臣大师为师时,他以为我意气用事,对我说:“跃伟啊,要想在紫砂界有名气,不容易也很难,你要考虑清楚啊!”我的态度很坚决,对师父说,我要把紫砂当作终身事业来干。这一干,就一直干到了今天。
记者:不忘制壶初心,坚守工匠精神。正是因为这样,您才能在紫砂艺术上取得那么多的成就。早在1983年,当时您还是紫砂界的一名小辈,可您创作的“小高碗酒具”竟成为国礼。请介绍一下您的“小高碗酒具”。
谈跃伟:要让更多人喜爱自己的作品,这句话说说容易,但要做到很难很难。如何让更多人喜爱自己的作品呢?我想只有老老实实地在技与艺上下功夫,用工匠精神创制好每一把壶。我坚信,工匠精神才是真正的法宝。我跟随高丽君老师学艺,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制壶基础。我拜吕尧臣大师为师后,在造型设计上开阔了思路,有一种强烈的创新冲动,大胆地尝试创新。我创作的“小高碗酒具”,是从古人使用的酒器演变而来的。我想,紫砂除了泡茶,把它当作酒具使用,也别有一番味道。既然是酒具,我想到了美酒佳人。因此,我在设计时,就想把它设计成一位秀美女子,仿佛一位红颜佳人在款款地为君斟酒。壶身挺拔,亭亭玉立,底部逐渐收敛似裙摆展开,壶嘴纤长,壶把凹凸圆润,壶盖微鼓,壶钮像古代女子帽上的顶子,整器线条流畅柔美。“小高碗酒具”创作出来后,得到了许多紫砂前辈的好评,被摆在了厂里的陈列室。没过多久,“小高碗酒具”就被曾任国家外交部部长的乔冠华选为国礼。
记者:梅、兰、竹、菊不仅是诗画创作的题材,也是紫砂创作的题材,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不乏梅、兰、竹、菊的紫砂壶。您擅长花器,尤其喜爱梅、竹,所制的梅竹壶别具一格,在业内被称为“谈梅”“谈竹”。请问您的梅竹壶有什么特点?
谈跃伟:我首先要说明一点,我对梅竹壶情有独钟,在创作上的确花了很多的功夫,但与那些优秀的紫砂花器前辈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称我的梅竹壶为“谈梅”“谈竹”实在不敢当。因此,我只能把“谈梅”“谈竹”当作是对我的鞭策、鼓励,我要努力向这个目标迈进。在梅竹壶的创作上,我通过对梅竹的自然本质和美学概念的分析,以“跃”的表现手法,让梅竹跃然于壶上,将梅的高雅品格、竹的君子风骨塑造出来,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梅竹的精神风韵和骨骼形态。以我创作的“跃梅系列壶”为例,将壶身作为展现“梅”品格的载体,通过壶嘴、壶把、壶钮及壶身雕塑的形态不一,使梅的雄劲、飘逸、高洁、典雅、疏野、清奇等品格跃于壶上。如“跃梅系列壶”之一的“跃梅壶”,其嘴、把、钮均仿自然界梅枝的形态,采用雕、镂、捏、塑的工艺制作而成。从壶嘴、壶钮攀延出的梅枝如自然天成,贴塑于身筒、盖面的梅花或含苞或怒放,灵动中诠释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意境。
记者:在壶艺创作中,您还有一件事被人们津津乐道,那就是您的“梦笔生花”。请说说您的“梦笔生花”。
谈跃伟:所谓“梦笔生花”,实际上就是“梦中创作”。有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由于我经常思考如何创作新品,有时候白天看到一朵花很美,可想来想去总是想不出很好的创意,到了梦里却突然来了灵感。于是,从梦里醒来,我便立即披衣起床,把梦里想到的记录下来。多年来,我养成了这一习惯,一些朋友便说我是“梦笔生花”。
记者:从18岁那年开始,一直走到今天,您特别想对自己以及年轻一代紫砂人说的话是什么?
谈跃伟:我特别想说的一句话是:不管走得多远,都别忘了初心,要坚守工匠精神,让自己成为创造紫砂生命和价值的艺人。其实,一块紫砂泥摆在那里,它仅仅只是一块紫砂泥,什么也没有。它的生命和价值需要靠我们创造,而我们能不能成为创造它生命和价值的人,这就是对我们的拷问,这也是作品能不能让更多人喜爱的关键所在。(杜坤强)
谈跃伟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1959年生于宜兴,1978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老艺人朱可心之弟子高丽君学艺,练就了扎实的紫砂造型基本功。1981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1988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作品力求造型优雅,做工精致。光素器、花塑器、筋瓤器技艺俱佳,尤擅长松、竹、梅等自然形态塑造。
因技艺精湛、作品拔萃,受到了艺术界大师的青睐。与国画大师陆俨少合作创制的“杜甫诗意壶”“百图壶”“搏浪槌壶”被中国香港、英国、美国茶具博物馆收藏。与清华大学教授张守智合作的“智伟壶”成为一款经典之作。2005年“汉竹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2008年至今已多次担任无锡市工艺美术中级职称评委会评委,以及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举办的“手工制陶大赛”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