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中,紫砂壶以其独特的泥料、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文人雅士案头不可或缺的雅器。而吴曙明老师的《纳吉》壶,正是这样一件融合了传统美学、文人情怀与精湛技艺的佳作。此壶以曼生十八式中的“匏瓜”为灵感,选用上等底槽清泥料,由景舟杯金奖得主吴曙明精心抟制,并由实力派陶刻名家吴东元镌刻铭文,使其不仅是一件实用茶器,更是一份承载着美好寓意与文人精神的艺术珍品。
一、匏瓜为形,寄寓福泽绵长
《纳吉》壶的造型源于“匏瓜”,即葫芦的一种,自古便是吉祥的象征。《诗经》有云:“瓜瓞绵绵,民之初生”,以藤蔓绵延不绝比喻子孙昌盛、福泽长存。吴曙明老师巧妙地将这一意象融入壶中,壶身呈半圆之态,线条流畅饱满,既暗合“月圆人圆”的团圆之意,又赋予其生命延续的深意。壶流自然胥出,如瓜藤舒展;壶把圆润有力,与壶身浑然一体,整体造型简洁和谐,既符合传统紫砂壶的实用功能,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二、文人镌刻,壶中见清欢
紫砂壶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形,更在于其文。吴东元老师的陶刻为此壶增添了浓厚的文人气息。壶身铭刻清代诗人汪文柏的诗句,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珠玉等身外之财难求,但愿一把紫砂一壶茶,一盆菖蒲,几片瓢瓜,几许寻常之物便可享受人间的至味清欢。”这一镌刻与壶的“匏瓜”主题相得益彰,传递出古人“清贫好乐”的生活哲学。吴曙明老师在设计此壶时,亦深受这一理念感染,以紫砂为载体,将文人的精神追求物化为可触可用的茶器,真正实现了“以器载道”。
三、匠心锤炼,泥韵生辉
作为15年景舟杯金奖得主,吴曙明师从实力派陶手高旭峰,深谙传统紫砂技艺的精髓。《纳吉》壶选用优质底槽清泥料,泥色温润古朴,经反复捶打、拍打、修整,使壶体呈现出丰富的肌理感。这种对泥料的极致把控,使得壶身既坚实耐用,又能在泡养过程中逐渐焕发如玉般的光泽。吴曙明在制作过程中,尤其注重线条的流畅与比例的协调,使整壶气韵生动,既有传统匏瓜壶的典雅,又融入了现代审美中的简约之美。
四、以壶纳吉,传承与创新
紫砂壶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吴曙明的《纳吉》壶既承袭了曼生十八式的经典形制,又通过泥料的选择、细节的打磨以及文人镌刻的融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此壶容量275CC,适中实用,无论是独饮还是与友共品,皆能让人在茶香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
一把好的紫砂壶,不仅是泡茶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情感的寄托。吴曙明老师的《纳吉》壶,以其精湛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成为当代紫砂艺术中的精品。它提醒着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不妨如古人一般,以一把紫砂、一壶清茶、几许寻常之物,寻得内心的宁静与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