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旧照,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一条老街,一种充满烟火的人生。有人说,怀旧是现代人甜蜜的通病,且无可救药。往昔的岁月由人为的过滤而被美化,因岁月的发酵而变得醇香。但不管怎样,这些令人难忘的岁月里一定有牵动着人们情丝的东西,也许是质朴的人情,平和的心态,或者是燃烧的激情,无悔的青春……总之,这样的岁月因为刻满了我们生命的印迹,而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意中看到一张老照片,尽管画面有些模糊,可依然能看得出来,这是人们在举行盛大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这张老照片中的地点,就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丁蜀镇解放路。
如此亲切的街道
于是,我和老同学们根据记忆仔细地辨认着照片中的每一个细节:
从画面最右边开始,第一根电线杆边上应该是利民水果点 ,记得小时候,有个同学的妈妈就在这个水果店工作。那时放了学,我偶尔也会和同学一起去水果店附近玩上一会儿才回家。在水果店东面没有拍到的位置,是丁蜀老电影院,依稀记得,电影院大门口除了卖票的窗口,还有个广告栏,专门张贴新影片的海报。进了电影院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种在道路两侧高大茂密的梧桐树。那时候街道两边的树木以梧桐树居多,不像现在,所有的景观路上都种着清香怡人的香樟树和桂花树。电影院右边拐弯处有个园园棉布店,生意好得不得了;再过去是丁蜀老照相馆,那些年,很多和我同龄的女孩经常会光顾这里,摆着各种造型留下青春靓丽的瞬间,还有年轻的家长带着宝宝来这里拍张百日留念照,或者每年拍一张生日照片。
在第一根电线杆和第二根电线杆之间有一个新华书店,书店往西就是老镇政府,大门两边都设有宣传栏。进入大门后能看见一口老水井,每年夏天,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会拎着水桶来这里吊上满满一桶水回家纳凉。再往西是丁蜀最大的工人医院。当年陶都饭店边上有个红星服装店,西面有个生面店兼卖早点,再往西就是理发店,浴室,烟糖商店,陶瓷商店,第一百货公司,家具店,五金店,第三饭店,菜场,鞋店……
那个年代的娱乐
在那个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晚饭后一家人看场电影是一种很高的享受。那时候一张电影票只要一毛钱,尽管电影院里设施陈旧,但每晚都坐满了人。很多人喜欢边看电影边嗑瓜子,瓜子是自己家炒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播映的电影基本上以样板戏和抗战片为主,人们在观看黑白片时往往情不自禁地融入剧情中,痛恨小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爱国热情十分高涨。电影散场后,人们从电影院里出来,很长时间里还沉浸在影片的情节里。
当时,风靡全国的《红灯记》《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等八大革命样板戏不仅拍成了电影,经常在镇上上映,还有各种剧团来演样板戏。有时候白天也有演出,遇到不上课的时候,有的同学便想尽办法弄到戏票,于是,一帮小孩子就嘻嘻哈哈地进入剧院观演。好多熟悉的唱段人们听着听着就学会了,便常常在茶余饭后饶有兴致地哼上几句。大街小巷时常传来铿锵有力的样板戏唱段,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印记。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各个学校响应号召,纷纷自己排演样板戏,而我们丁山小学排演的《智取威虎山》的成功演出,在丁蜀甚至其他周边城市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样板戏剧组曾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接见和肯定,曾代表学校接待过外宾,那一幕幕难忘的回忆镌刻在了时光的年轮里。
青石板的小巷
工人医院边有一条小巷,走进青石板铺成的小巷,里面密密匝匝住着很多人家。因小巷里住着我的很多同学和童年的玩伴,所以我对这里特别熟悉。这里有一部分住户是隔壁工人医院里的职工,他们住在这里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遇到急诊病人方便他们及时前往救治。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市政建设需要,老解放路上原来的建筑大都被拆除重建,以前的老街坊老邻居也因拆迁,分别搬迁到了其他一些小区,但依然有许多商店在原址上重新开张经营。
这条小巷我再熟悉不过了,童年的我曾跟随父母住过小巷边上的筒子楼,陈旧的二层楼里住着十几户人家,从楼板到楼梯都是用木板拼接而成。楼道两边是住户,中间是过道,每户的住宅空间不过十多平米。我们家就在临街的老茶馆上面,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小小的空间仅靠两个窗口透气,每到夏天家里非常闷热,唯一降温的办法是到老镇政府大院里打一桶井水,回家把井水倒入脸盆里,再把切好的半个西瓜浸泡在凉水中,吃的时候冰冰的,凉凉的,确实很舒服。在那个年代这就算降温最好的办法了。放学后我回家做完作业,偶尔也会跑下楼和巷子里的同学玩上一会,有时候也有同学会来家里一起做作业。遇上国庆节或其他节日,镇上都会举行盛大的游行活动,每逢这时候,我们家的窗前会爬满了小不点,个个伸长脖子朝楼下张望,观看锣鼓喧天的游行队伍高喊着口号从解放路经过,那场面非常热闹,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曾经天真活泼的身影从小巷穿过,欢乐声传遍了白宕里的每一个角落。
楼下的老茶馆
我们家楼下的老茶馆在我年少时就已经很老旧了,但每天依然人来人往好不热闹,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几乎每天都准时到茶馆听书,喝茶,聊天,看各种娱乐表演。茶馆里的伙计非常机灵,只要看到茶客们杯里的茶水浅了,立即就会续满。老茶馆因地处解放路中心,因此也是信息的集散地,哪里有什么活动,哪里又有什么新闻事件,在老茶馆里都能知道。谁要想找个人,去茶馆就能打听得到。茶馆里也经常有外地的剧组来表演节目,所以吸引了很多茶客。偶尔有精彩的评弹在茶馆表演,附近的小孩也被吸引到茶馆来,像弹词《水浒传》和《薛仁贵》等经典曲目,曾经在我们年少的记忆里留下了难忘的一笔。
小镇上的“得月楼”
老解放路上的陶都饭店在丁蜀几乎家喻户晓,每次从饭店门口经过,都会被里面飘出来的香味所吸引,不由得想起了电影《小小得月楼》。影片描述的是旅游胜地苏州,一家名叫“得月楼”的饭店,因为厨师的厨艺高超,顾客盈门,顾客们为了吃上一盘美味佳肴经常排成了长龙,有时候晚去的顾客排了半天的队,最后却被告知卖完了,扫兴而归。陶都饭店与“得月楼”很是相像,特别是饭店里的老汤面,受到很多顾客的喜爱。到现在提及那时的陶都饭店,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那里的老汤面真好吃。记得有一次我很想吃面,父亲便冒着大雨打着油布伞下了楼,去斜对面的第三饭店给我买老汤面。看着父亲把装在搪瓷杯里的面倒在碗里时,发现他浑身都被大雨淋湿了。
那时候丁蜀街上有好几家饭店,只有陶都饭店是国营饭店,也是最大的饭店,饭店有楼上楼下两层,名气很响。另有第一饭店在大木桥往东处,第二饭店在老街的转角处,第三饭店在白宕里老茶馆的斜对面,性质是合作经营。这几家饭店都以本地家常菜为主,适合大众口味,在秉承江南传统风格、体现时令特色的基础上能推陈出新,得到了本地食客的一致好评。除了老汤面外,丁山人喜欢吃的“咕老肉”,还有“红烧猪头肉”等熟食菜也十分出名,回头客很多,在饭店卖熟菜的窗口经常有很多顾客在排队等候。
离不开的那些店铺
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所穿的服装都是在服装店量身定做的,那时候的布店专卖布料,不加工成衣,老百姓要将面料送去服装店,裁缝师傅帮着量好尺寸后,会帮客户写好尺码及取衣服的日期,客户只要按期去取即可。
红星服装店是丁山针织厂的一个门店,像这样的门店在镇上大概有两三个。红星服装店除了给顾客量身定做一年四季的服装,还经营本厂生产的各种款式的皮制品,如皮鞋,出口的皮手套,皮帽等等。因服装厂的工作和其他厂相比较轻松,所以厂里以女工居多。记得上小学时,我们也曾去针织厂学工,有过跟着师傅们学习的短暂经历。
上世纪八十年代,理发店里的服务不再是单一的剪发,为年轻的女顾客烫发成了主要服务内容。那时候的烫发程序很简单,洗好头发,用圆竹棒卷好后抹上烫发水,夹上电夹子,直接在电热作用下把笔直的头发变成卷发。有时候理发师一边做着手里的活儿,一边和顾客聊着天,稍不留神就会把顾客的头发烫出焦味,免不了一场纠纷,每每此时,店堂经理会立即笑哈哈地出来打招呼,道过歉,免去顾客烫发的钱,这才算了事。
理发店增加了烫发服务后,店员们也需要紧跟时代潮流轮流去外地学习新的烫发技术,为顾客设计出符合自己形象的发型。再后来,又增加了染发及各种时尚的剪法,服务的项目越来越多,理发店成为丁山人追赶时尚的梦工厂。
丁蜀第一副食店有着悠久的历史。那时候烧菜用的调料几乎都是散装的,打一瓶酱油或老陈醋只要几毛钱。店里经营的商品琳琅满目,什么糖果糕点,烟酒饮料,调味调料等等应有尽有且都价廉物美,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而且口味地道,不像现在市场上假冒伪劣的商品铺天盖地,当时丁山食品厂负责为本地各个副食店供货,保证了食品的安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丁蜀有相当一部分单位以制陶为主业,产品品种繁多,丁蜀的陶瓷商店也因此商品十分丰富,分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和工业陶瓷。工业陶瓷又包括建筑陶瓷和化工陶瓷等。日用陶瓷有:餐具,茶具,缸,盆,罐,盘,碟,碗等。工艺陶瓷有:花瓶,雕塑品,园林陶器,器皿,陈设品等。工业陶瓷有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具等,另外就是各种用于化学工业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阀等等。
应有尽有的百货公司
解放初期的丁山商业公司下属企业有百货公司,五交化公司,饮服公司,蔬菜公司等,这些服务行业的经营模式在解放初期属于公司联营,即由几个老板联合经营,后来改为了国营企业。而百货公司又有第一百货公司、第二百货公司和第三百货公司。第一百货公司正对工人医院,也是丁蜀当时最大的百货公司;第二百货公司在大木桥下面,第三百货公司在中央楼浴室边上。百货公司里面还专门设了一个批发部,为各个分店提供商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每个分店的供给是有计划的,不能想要多少就给多少,包括缝纫机,手表,黄金饰品,肥皂,牙膏等等都是配给好的。百货公司经营的是老百姓必需的生活用品,另外很多单位的劳保用品如帽子,普通口罩及防护口罩,手套,工作服,橡胶鞋,肥皂,海绵,塑料等等,也都在百货公司购买。
老百货公司的员工到了退休年龄,往往会把自己的孩子领进去接替自己继续做着同样的工作,有点子承父业的意思。当然,刚进单位的学徒是有师傅带着的。我的那些在商业上工作的老同学,当年从学校毕业后又在宜兴商校进行了考试,合格后才进入百货公司的。我们这一代人分配工作时都要通过考试,按成绩的高低分别进入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
清贫而温馨的岁月
上世纪七十年代老解放路上的岁月已深深烙在了丁山人的记忆里。那些年,尽管物资匮乏,衣服都是棉布做的,洗的次数多了甚至还会因缩水而变小,褪色,一件衣服几乎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轮到最小的孩子穿的时候已经不知道补了几层了,但是,那时候兄弟姐妹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吃的都是简单便宜的传统家常菜,没有大鱼大肉,没有山珍海味。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却很融洽温馨,端上一碗饭能转悠过去几户人家,边吃边聊直到吃完了才回家。那时候,每个家庭的居住环境也非常简陋,谁家娶媳妇嫁女儿,邻居们都会去帮忙,把自己家的餐具、椅子借出来给办喜事的人家用,甚至连饭桌、厨房都可以借出来……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条件基本上都不太好,但是精神生活却很丰盈,邻里之间串个门聊个天是家常便饭,人与人之间无需保持距离,有的是一颗真诚之心,坦诚之心。直到现在,以前的老邻居们偶尔在街上遇见,还是和以前一样亲热,嘘寒问暖。
一条老街,历经了风雨的洗礼,旧貌早已变新颜,可留在人们记忆里的温馨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褚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