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是在1987年,应郑修文先生之邀,参加香港海洋公司举办的紫砂展。那时我在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当厂长。同时受邀的还有紫砂工艺厂的顾绍培、沈汉生、宋建荣等一行7人。在港期间,不仅受到了海洋公司的盛情接待,也得到了锦锋公司、英泰公司、双鱼公司等多家紫砂经销商的款待。
当时的宜兴紫砂能走向海外市场特别是台湾市场,主要得益于香港四大公司的辛勤奔走。在海峡两岸尚未三通的年代,四大公司轮流在香港举办紫砂展览,一边邀请台湾玩家藏家,一边邀请生产厂家的制壶艺人,用这样的方式,架起了宜兴紫砂与台湾之间的桥梁。
早在1979年,香港的罗桂祥先生亲自来宜兴考察紫砂,并按壶索骥发现了一批制壶高手,一次就下了为数不少的订单。由他捐赠藏品的香港茶具文物馆,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茶具收藏家和紫砂爱好者的向往之处。1985年、1988年、1990年四大公司之一的锦锋公司三次举办宜兴紫砂展览,印制紫砂画册《壶锦》1-3集;英泰公司也搞紫砂展,并于1985年和1987年分别印制《古今名壶集》和《壶艺瑰宝》紫砂作品集;海洋公司于1987年举办宜兴紫砂展并印制《砂壶集》画册;双鱼公司也同样曾主办紫砂展。1991年,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刘培金总裁委托香港华萃有限公司黄毓麟先生办紫砂展,并出版大型画册《宜兴紫砂当代名人录》。1993年,宜兴紫砂二厂、三厂、四厂等,由丁蜀镇组织一同到香港办展,配以《紫砂风采》画册赠送。这些大型画册既推荐优秀作品,又宣传制壶人,对宣传宜兴紫砂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日后的紫砂名人名作也由此而来。总之,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宜兴紫砂能走向海外市场,制壶人能声名鹊起,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各种紫砂活动。除上述四大公司之外,还有许多香港商客也纷纷来宜兴经销紫砂,当时的香港永乐街上,陈列销售宜兴紫砂壶的商铺比比皆是。
如果说这些宜兴紫砂在香港的展览活动都洋溢着商业气氛,那么,有关宜兴紫砂的学术研究,在香港同样得到重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不仅藏有许多宜兴紫砂历史作品,更有像黎淑仪老师这样的紫砂学术研究人员,他们长期关注宜兴紫砂文化。在他们的执着努力下,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曾主办了“陈鸣远作品研讨会”,2005年又主办了“陈曼生艺术及茗壶研讨会”。在2015年的4月份,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和茶具文物馆联合筹划,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主办了“宜兴紫砂陶艺与文化”展览,全面展示及探讨了宜兴紫砂陶器的工艺成就与发展,及其文化要义与社会影响等。展品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北山堂藏品168项及茶具文物馆罗桂祥藏品50项,共计218项。第一主题是宜兴茶壶的文化内涵与鉴赏,分为供春壶的故事、紫砂壶独领风骚、曼生壶及其流风、孟臣壶与功夫茶、清末民初的名工雅制、现代壶艺传承、外销紫砂及影响等七个副题。第二主题是茶文化以外的紫砂制作,包括博古陈设、文房雅玩及像生雕塑等。香港在主办各种紫砂学术研讨会时,每次都邀请徐秀棠、汪寅仙等紫砂业内人去参加,并都有学术成果发表。多年来,香港不仅是宜兴紫砂商业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宜兴紫砂学术研究的高地。
我多次赴港,大多是参与有关紫砂的文化与商业活动,曾在香港的电视台出过镜,曾为香港中艺陶瓷的员工讲过课,也曾经拜访过罗桂祥先生和刘海粟夫妇,并与他们共叙友情。尤其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每次宜兴前去举办的紫砂活动,都能得到新华社香港分社、华润集团、中艺公司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也因此结识了一大批香港的或在香港工作的朋友,至今常有相互问候。当香港回归十周年时,《无锡日报》就这一话题专门采访了我,并以《是谁撩起紫砂的神秘面纱》为题作了报道。文章在最后说:“宜兴紫砂因香港散发出夺目的光彩,而这份夺目的光彩更深深吸引着香港……”
两岸三通后,台湾的玩家、藏家、商家可直接来宜兴寻觅紫砂,拜访紫砂人,因此,香港的四大公司及其他紫砂经销商逐渐退出。仅有几家还在坚持。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能再在香港举办一些规模较大的紫砂文化活动,我十分愿意再来参加。机会终于来了。2015年,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紫韵香江——当代紫砂茶器精品联展”,这是时隔多年后,在香港举办的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宜兴紫砂展览。宜兴紫砂壶为茶而生,因茶而兴。它是中国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茶文化繁荣了紫砂文化,紫砂文化也丰富了茶文化。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能举办当代紫砂茶器精品联展,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2015年,正逢宜兴紫砂工艺厂建厂六十周年,正好又是宜兴紫砂的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百年诞辰之时,紫砂产地宜兴举行了一系列“百年景舟与宜兴紫砂”的纪念活动,宜兴紫砂工艺厂也举办了六十年厂庆活动。感谢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精心组织,在这样一个极具意义的时机,征集数十位紫砂艺人的精心之作,诚邀多位紫砂大师们赴港参加活动。尽管时移世变,但宜兴紫砂人对传统的制作工艺始终坚守,如有不同则是他们的作品中大多有所创新,而这种创新,更多的是彰显了时代的精神和文化的气息。
在此之前,华盛小朋友拜访了一个个制壶人、挑选展品、拍摄照片,赶在展出之前出了一本《紫韵香江》画册,由徐秀棠大师题写书名并提供文章,汪寅仙大师也写了文章。他嘱我写个前言,我感到无从下笔而一拖再拖,电话催逼之下,只能掏出一段记忆。感恩香港诸多朋友多年来仍寄情于宜兴紫砂,始终不离不弃,实乃宜兴紫砂之大幸。
我想宜兴紫砂一定需要香港。(史俊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