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我在上海参加宜兴第八届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时,遇到了一位收藏家黄福弟。他是上海人,且有着“上海百位市民收藏家”桂冠,还是这次国际文化交流盛会的协办者。
溯本追源,黄福弟早已不是陶瓷文化活动的“稀客”。他携自己收藏的茶具先后参加过二十多次全国各地的大展,如浙江省博物馆展、中国美术学院朱可心师生作品展、中国紫砂文化研究会展等,收藏作品被广泛刊登在数十种书刊。
繁花似锦收藏馆
后来,我有幸特地到沪上去黄先生收藏馆拜访。亲切诚恳、随和率性就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来不及品茶,我立即就被这里的藏品强力吸引过去了——迫不及待地鉴赏、摄影,就如饥饿的人扑向面包。
藏品中,古代的有明代大彬款的“古灯壶”、清早期邵元祥的“大圆壶”、清乾隆时期的“泥绘花鸟纹扁圆壶”等等,现代的有裴石民的“德泰壶”、朱可心的“两节上竹段壶”、顾景舟的“三头双线竹鼓壶”等等,当代的有徐汉棠的“四方冰纹壶”、汪寅仙的“曲壶”、何道洪的“岁寒三友壶”等等。黄福弟先生介绍说,他收藏了中国历代紫砂茶具、瓷器茶具、其它材质的茶具共一千多件,基本涵盖了各个时期茶具发展的样貌和时代特色。尤其是六百多件紫砂茶具的收藏,基本记录了近五百年来紫砂茶具的发展脉络,较完整地呈现了宜兴紫砂茗壶的历史全貌。还有中国历代其它材质的茶具。如民国以前制作的金、银、铜、铁、锡、玉、木、珐琅、琉璃等各类其它材质的历史茗壶一百多件。为了这些令人惊叹的收藏品,他于2014年3月出版了《粲雅轩藏壶》一书;2015年3月又出版了《壶里壶荼——黄福弟收藏茶具展》一书。
一入藏市定志向
黄福弟当过兵,从过政,下过海。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对祖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对收藏的痴迷,源始于1993年的国庆节,至今说起这不同寻常的一天,他依旧眉飞色舞。那天,他与几个趣味相投的朋友结伴,远赴甘肃临夏古玩市场,那是一个中国少有的古玩大市场,一眼望去,各类藏品无所不有,从没搞过收藏的黄先生一时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正当他不知如何迈步如何下手时,突然见到一把民国瓷器茶壶,顷刻眼前一亮,一种无可名状的感觉升腾在心间,他捧起仔细看,壶身上的花鸟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甚至那壶盖上一点点残缺,都是那么的美好和得体。他的心被挚爱难舍的感觉缠绕着。卖壶人开价80元,他便还价60元将其欣然收入囊中。“这就是我正式收藏的第一把茶壶!”黄先生自豪地说。
从此,这位“下海游子”终于锚定海底,心归一方,找到了收藏的终极方向——茶具。
黄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或许我命中注定今生要与茶具收藏结缘相伴,所以这些年来对茶具钟情有加,四处奔波,苦苦寻觅,无怨无悔。回想当年为了心仪的藏品,省吃俭用、再苦再累也是心甘情愿。”
结缘陶都交挚友
收藏,有“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辛酸艰难,也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心缘巧遇。珍藏在黄福弟藏室的六百多把紫砂名壶,每一把的得来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或曲曲折折,或长驱直入,一言以敝之,或都是与陶都的缘分故事。
黄福弟同陶都宜兴的结缘,最初是归因于许四海先生。许先生是上海赫赫有名的大收藏家,其收壶之丰、鉴壶之精都堪称一流。而且许四海是个宜兴通,尤其同紫砂界人士联系紧密频繁。黄福弟竭诚拜他为师,得到了他的真传实教,眼界和能力迅速提升。接着又在许老师的热诚推荐下,与宜兴资深紫砂鉴赏家李明先生相识,几年的交往后,他又拜李明为师。
黄福弟真的爱上了江南小城宜兴。在宜兴丁蜀镇走街串坊,入民间探寻淘宝、拜访各路紫砂艺人,走进了多位工艺大师的工作室和艺术馆。
1996年,许四海先生告诉黄福弟一条重要线索,他在李明处看到一套汪寅仙大师精心制作的九头南瓜提梁套壶,其作品之精湛大气非常了得,建议黄福弟前往品察。黄福弟毫不迟疑,匆匆忙忙从上海起身来到宜兴丁山李明家。一看此壶,便惊为神品,立即表示希望李明割爱与他买下收藏。李明见他其心也切,其意也诚,便微笑着欣然点头。黄先生捧着壶跟随李明拜访汪寅仙大师。回想那次与汪大师的初次见面,黄福弟至今心头温暖:“汪老师为人热情、好客、严谨、周到,一代紫砂大师儒雅风范给我留下了极深的记忆。”
2003年的大年初三,正是走亲访友、拜年贺喜之时。他在百忙之中抽空到宜兴向汪寅仙老师拜年。那天因为琐事缠身动身晚了,加之一路车多难行,到汪老师家中已是下午一点多了。这时汪老师家的饭菜已摆满餐桌,全家十多人却还在等着他,一时间他愧疚不已。但汪老师毫无半点责怪之意,还执意要亲自下厨,并说:“我们是一家人,应该到齐了一起吃啊!”
2003年10月份,黄福弟从淮阴购得一件“大清乾隆年制”款的紫砂身筒,属难得一见的宫廷器,欢喜之余,不免有些遗憾,因为茶壶无盖。以后多方设法请人配盖,始终未能如愿。大凡制壶者“宁做壶三把,不配盖一个”,可见配盖之难。万般无奈之下,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汪老师帮忙,谁知汪老师二话没说,在较短的时间内,配泥、调色、试样、制盖,一次又一次,连配三次,直到她自己满意为止,配好的壶,严丝合缝,浑然一体,连行家都很难辨别。当他要付钱时,汪老师却说:“我们的情谊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吗?”这样,黄福弟又多了一件百年难遇的紫砂珍品。
最大宝物属“快乐”
要问黄福弟这二十多年的收藏,所获最大的宝物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快乐”二字!
发觉我们的探究意犹未尽,快言快语的黄先生略加沉思,细释道:“因为那种把玩之乐、交友之乐、分享之乐、探究之乐令人心醉。当然,乐中还包涵着甜、酸、苦、辣。既有获得心仪茶具的欣喜,又有与珍品擦肩而过的遗憾,也有偶尔间捡漏的乐趣,还有收进赝品的懊恼,不一而足。”
对于这么一个壶迷来说,每收到一只稀世茶具,都是他的圆梦之时。不过他一再强调,收藏过程给予他在知识涵养和自身修养方面的提高,其价值远远高于千件壶艺收藏品!
2015年秋季,由南京博物院和宜兴市政府主办的“紫泥沉香:宜兴紫砂学术研讨会”上,他作为专家应邀出席。他响亮地提出了“紫砂研究大有文章”的观点,还建设性地排列出一系列极有价值的“高精尖”研究课题,得到了考古专家、陶瓷学者以及制壶艺人的高度重视。(许元强/文 叶 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