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妙笃行 | 吴奇敏


吴奇敏

她是家中幼女,也是一个异数。她与长兄、长姐不同,当他们期末领回“三好学生”等奖状时,她亦会赌气似的把自己的奖状贴起来——整整一面墙上均是她在体育赛事上获得的嘉奖。


拍摄于1985年7月4日

自小不服输,却不得不在茫茫学海、漫漫书山前停下脚步。到了初中毕业时,好几个日夜她辗转反侧,不知何去何从。一个人默然静坐在小阁楼上数日,待得再下楼时,她郑重地同父亲说,“爸爸,我不读书了,就做紫砂壶吧。”那是1979年6月18日,吴奇敏记忆犹新。听说家里又有一个晚辈即将步入制壶这个行当,姨公徐汉棠特意过来问候。他看了看吴奇敏的手,频频点头:“挡坯手指要长,你倒是制壶的料。”那年,徐汉棠已然成名成家,他的话给这个年轻的姑娘很大的鼓舞,仿佛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变得更加笃定起来。

跟着母亲制壶,时日一长就有了比较。隔壁有个漂亮阿姨同样做模型壶,一天能做三十二个,而母亲一天只能做二十个。两两比对,相形见绌。她留心观察,发现领居阿姨制壶宛若行云流水,没有任何一个多余的动作。甚至往往在下午四点钟前,阿姨就完成了一天的工作量,开始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准备。她若有所悟——唯有将事情组合起来做,效率才会得到大的提升。那位邻居阿姨成为她从艺以来首先要超越的目标。在制壶即将满两年的前夕,她一天已然能完成五十只壶!小有成绩,步履未歇。她进而跟昨天的自己比赛:每天早上七点半开工到晚上七点半收工,对比昨日是否有进步?但凡五十个壶提前完成,并通过验收,这一天就没有虚度。

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在报纸上写了四个大字贴在她面前——多快好省!“多练,才能熟能生巧。现在快一点,将来慢下来做出的壶才会好……”这是制壶初期父亲对她的指导思想。



左起:徐汉棠、吴奇敏

“我们家这个小丫头,你们想象不到她做壶有多快!”姨公徐汉棠看到吴奇敏制壶的样子后常在顾辅导(景舟)、周桂珍等技术辅导面前提起。顾辅导暗自纳罕,表示要去“见识”一下。早晨七点钟,顾辅导就拄着拐棍摇摇晃晃地到了吴奇敏家。只半个小时,五十根泥条就打好了,厚薄均匀,规规矩矩地摞在泥凳前。她的动作并没有因一道工序的完成而停滞——她继而一拉一切开始拍身筒,紧接着装好底就可以收口。为了更高效率地完成这一系列工序,每每将底装上去须严丝合缝,不必再多费功夫修整。业精于勤,熟能生巧,眼力和速度就在这个时候锻炼了出来。仅需一分钟,两个身筒便起好了。那只壶名为《线圆水平》,挡坯时要将手指摁进去把线条压足,否则勒线梗时就要补脂泥,多费工序……


左起:吴奇敏、顾绍培、学员

顾辅导在一旁看到她制壶那么快,深觉不可思议,连声叹服道:“她倒成了魔术师了!”蒋辅导(蓉)、周桂珍等前辈大师们再次听到这样的话,也兴兴头头地来看她制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她们到得吴奇敏家,才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番“快枪手”是怎样“练”成的。

经此几年,吴奇敏对泥性的掌握也上了一个台阶:黄梅天怎么应付,三伏天怎么处理都有自己的方法。她深知“干燥”这一环节对茶壶成型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如果不是后来的一个契机,吴奇敏或许就在做“快枪手”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1985年9月份,她获得了上放机会,插班到吴群祥老师的班级。



吴奇敏和师父吴群祥

作为徒工班的插班生,自然要比旁人付出更多努力。在吴奇敏的印象中,吴群祥老师很严厉,喜怒不形于色。他一再告诫吴奇敏做壶要慢下来:从前一天做五十个,现在一天只能做十个,往后一天做三个,到最后一个月做三个……师父如此说,她也只好按捺住性子,放慢动作,定下心来重新学习全手工成型技法。很快,她便遇上了第一个瓶颈——全手工的壶嘴一直做不好。无论她怎样修整、调试都无济于事。吴老师见此情形,就让她暂停制壶,先做工具,希望她在做工具的过程中体会制壶法门。做工具是一段艰苦的历程,就连鳑鲏刀也要一点点打磨。开弓没有回头箭,路是自己选的,吴奇敏只得硬着头皮一步步来。


吴奇敏和先生华健

华健曾任共青团干部,经常要到各工场安排团部工作。有闲暇时,他便同师兄弟在一旁一面聊天,一面观察吴奇敏制壶。出于好奇,吴奇敏也曾观察过华健制壶。那天,他正在做《亚明四方》,动作很笃定,慢悠悠的。她不禁失笑,这样的“慢来性”,哪里能完成生产任务呢?


吴奇敏和先生华健

缘分使然,1988年“快枪手”吴奇敏与“慢来性”华健喜结连理,她依旧是那个风风火火的人。生完孩子56天,她在家里再也闲不住了。华健向来“慢”惯了,一旦要他完成厂里的生产任务,决计是件天大的难事。吴奇敏认真道:“你安心搞创作吧,完成任务这样的事我来帮你。”她为丈夫免去后顾之忧,丈夫则敦促她在制作作品上须静下心以获得更多体会。夫妻两个做同一个职业的好处无非是可以彼此促进、彼此成就。他为她做工具,为她答疑解惑。趁手的制壶工具静卧在泥凳上,默默无言的爱暖人心扉。她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感激,丈夫的包容和关心永远如影相随。


合欢壶


聆竹壶

峥嵘岁月,令人感慨、也令人回味。那些年,她自知自身紫砂创作技艺并非上佳,还一度停滞不前,这并不是该有的局面。知止而后有进。2003年,为争一口气,吴奇敏开始学习制作《仿古》、《扁腹》、《掇只》这几款经典壶型。她照着图片亲自配尺寸、打样,一点点修改。当她终于完成一只《景舟式仿古壶》后,就迫不及待地拿到赵江华老师处同他交流。赵老师研究顾辅导的壶很透彻,他拿出自己做的同款壶,将盖子放在她的壶身上,可巧尺寸正好。“做到这样不容易!”他当面褒扬,还将制壶工具借给吴奇敏使用。


明式龙蛋壶


龙凤呈祥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是紫砂手艺人视如珍宝的“爱物”,轻易不示人。吴奇敏深受触动,也下了决心要攻克全手工制壶的难点。


三足熙园壶


唐风提梁壶

一路走来,酸甜苦辣不尽,往事历历在目:学无止境,光靠自己做,“悟”得还不够,要出去“偷师”才能事半功倍。一旦得知哪些师兄妹的壶受人追捧,她便厚着脸皮去他们工作室,看人家怎么做。那些师兄妹知道她的性子,不好拒绝,便由着她看。日积月累,也学到许多。


云景壶


竹韵壶

暂时不如别人,被他人取笑,都没什么大不了。重要的是往后自己是否能有进益。她按着“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找出自己同别人的差距,从此一往无前。在江苏省政府主办的“第四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总决赛中,吴奇敏凭借扎实深厚的制壶功底脱颖而出,成为紫砂陶项目的“江苏省技能状元”。


宋韵提梁壶

到了自己也带徒的年纪,她诚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个后生。“我学艺时,师父是怎么对我的,我就怎么对现在的学生。当初师父手把手地教我,我不可以不讲良心,浪费年轻人的宝贵时光,误人子弟。”在技艺上,她毫无保留地传授,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纠正的环节。和学生在一起,她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能陪伴他们走一段路,自己每天也很充实。她律己极严,待学生亦如此。

敏而好学,妙手抟砂,笃思厚德,行艺天涯。在她的紫砂人生中,诚心与勤勉一直都在。


2013日本东京大学艺术表演


研习班合照

吴奇敏简介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

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

江苏技能状元

江苏省劳动模范

江苏工匠

江苏省首批乡土人才“三带”名人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江苏省技术能手

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

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

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宜兴市学科带头人

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吴奇敏,1964年8月生于陶艺世家。1979年从事紫砂陶制作,受到顾景舟、蒋蓉、徐汉棠等老一辈大师的指点。1985年师从顾景舟高徒,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吴群祥。1993年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设计班学习。2009年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为师。2012年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级研修班学习。

在学习紫砂工艺的时期,接受了严格规范的技艺训练,培养了敬业守恒追求上进的理想,为她的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工艺基础和思想认识。吴奇敏经过四十多年的勤恳努力,在长期严格的作业中,坚持认真细致的工艺实践磨练,逐步形成了严谨、和谐、典雅的风格特点。全手工制作技艺扎实,所制作品能大善小,造型古朴端庄,线条流畅饱满,有珠圆玉润之感。

纵观近十几年的紫砂作品,突出的特点是注重紫砂茶具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通过设计统筹和工艺制作体现的,把形式美感与功能效用融会于具体的作品之中,体现了“功能的合理也是构成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的设计理念。紫砂壶的设计制作,应注重实用性,从容量大小到体量变化,从主体的特点到构件的配置,都尽量使其相互协调。在处理造型整体形式结构的原则上,是局部构件服从整体的功效,从属的盖子、把手和壶嘴等,都考虑服从于主体的功效,同时不排除局部的深入刻画,努力追求形式美观,从而使造型形式合理又合情。

其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中国国家博物馆、韩国陶瓷文化博物馆、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等多家艺术机构、单位和个人收藏。曾应邀前往韩国、日本、加拿大等国进行陶艺交流,多次被新闻媒体采访。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顾绍培紫砂艺术馆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