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荆溪十景”为:
阳羡茶泉、画溪花浪、铜峰叠翠、周侯古祠、龙池晓月
玉潭凝碧、蛟桥夜月、张公福地、国山烟寺、洴浰雪蓑。
蛟桥夜月主要指宜兴城中“蛟桥”及沿河景致。蛟桥又称长桥,横跨荆溪河,历史悠久,建成至今约1800年,其位置从未移动过,是宜兴城的历史坐标。
蛟桥夜月的历史概况
据明清旧县志记载,长桥始建于东汉献帝年间,过去荆溪西氿之水滔滔东流,几乎把阳羡大地一分为二,两岸百姓往来很不方便。当时袁玘任阳羡长,他主持修桥,五丈余立一桥墩,铺设木板,有几十个桥墩,故称“长桥”。周处《风土记》记,阳羡大桥,南北七十二丈。唐朝以前修桥的历史已经无可查考。唐代宗永泰年间,邱县令主持过整修。后唐甲申年间,宜兴百姓吴蒙、吴须自己捐款重新修建长桥,史称“义民”修桥。南唐甲寅年间,与越打仗,南唐军队烧营帐而逃,火势殃及长桥,毁坏木梁。时刘县令看到损毁严重,就奏请朝廷出资80万钱修桥。学者徐铉为之撰“重修长桥记”。
宋朝景德至元丰年间,桥屡毁屡建。元丰二年,郡丞钱氏到宜兴,吃饭的船失火,长桥毁于火灾。后县令褚理主持修桥。苏东坡到宜兴,曾为之题词“晋征西将军周孝公斩蛟之桥”。因朝中御史告发苏轼以诗讪谤朝政,苏轼受到处分,他为长桥的题词碑石也被沉到了长桥河里,所以后来苏轼又为宜兴长桥题词。东坡先生题词以后,长桥也称斩蛟桥和蛟桥,也名“忻济”桥、荆溪桥。荆溪河两岸百姓逐渐增多,河面逐步变窄,桥变短。南宋淳熙年间,长桥全部改为石桥。
南宋著名词人、宜兴竺山蒋捷词中有“濯溪雨涨荆溪水,送君归,斩蛟桥外,水光清处”句。元代改为万安桥。据记载,明朝天顺年间长桥增设石栏杆。明代时桥高2丈7尺,长25丈,地处县衙门正南。清康熙六年,“本来和尚”募捐修桥,乡人潘瀛选助资,乡人周启隽写修桥记。清嘉庆年间,官府立放生官河碑,长桥河西珠巷驳岸上原有“放生官河禁止捕鱼”刻石。咸丰年间,桥年久失修,由法藏寺和尚惟一募捐修缮,方行走平坦。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宜兴期间,曾在长桥上修建嘹望楼。长桥有很多别的名称,而“长桥”是从古至今最悠久的称谓。蛟桥也留下了古人许多吟咏
光绪十九年五月(1893年),长桥东南石扶栏坍,乡人议修葺事宜。当时著名石工四明周嘉钦到宜兴,即请他勘察长桥。他认为桥体已溃败,建议重建。宜兴人纷纷自愿捐资修桥。周石匠为“总工程师”,另外又从四明请来石工,从木渎买来石材,齐心协力,当年八月桥成,为大石拱桥,又称其为“月桥”。桥中间有两块石刻匾额,书“重建蛟桥”。两侧有对联两副。宜兴十景有“蛟桥夜月”。长桥河上是一组桥,象征着龙。原东关桥朝东一侧有石刻龙头一对。原西关桥朝西—侧有龙尾两条,长桥是中段。这条龙从西氿游来,游向太湖,游向大海。一条河上一组桥,造型优美,结构独特,颇具匠心,在国内外也十分少见的。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为走汽车,把桥面两侧垫成坡面。同时拆毁了位于长桥南堍、西珠巷口的徐溥“柱国太师”牌坊。
1970年,长桥由石桥改建为水泥平桥,“东、西关桥”也同时拆建。蛟桥曾改名为“人民大桥”。
蛟桥夜月的景观特色
过去,在长桥南有一顺和楼茶馆,每到中秋是观赏蛟桥夜月的好地方。那时,中秋月亮正好倒影在水中央,天上一轮明月,桥洞中央水中也是明月一轮。蛟桥对联:“平步青云,对南郭铜峰,千秋巩固;重看明月,印东流氿水,万派朝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墨妙尚留苏学士;行人安稳,布帆无恙,神威犹仰晋将军”。宜兴原著名饭店“王复茂菜馆”也在长桥河边。
宜兴原有“供亮月”的旧俗,现已不见。中秋赏月之时,庭院中摆个香案,桌子也行,焚香设供,默默祈祷。供品是月饼、糖藕、果品之类。在人间享受团圆的时候,藕断丝连,不能忘了天上的亮月婆婆啊。对于宜兴人来说,长桥边的“蛟桥夜月”景致是中秋送给宜兴人最好的礼物。皓月当空,静影沉璧,秋风送爽。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所以蛟桥对联谓之“重看明月”。蛟桥的桥洞是圆的,月饼是圆的,天上的月亮是圆的,水中的月亮是圆的。此情此景,也许觉得人心也是圆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