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喧。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这是《全唐诗》中颜真卿等六人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它被认为是茶令的滥觞。
既为第一首茶令,出自哪里?《全唐诗》里没有说明。一般说在湖州长兴。但是,也有说在常州义兴(宜兴古称)。
该篇“茶令”作于名士云集的茶会。轮流作诗的六位名士诗人中,就有两人与宜兴渊源深厚。也许抽丝剥茧,通过种种历史人物关系,寻源探究,我们不妨作出推测:极有可能是当时的义兴县令陆士伦邀请兄弟陆士修以及湖州刺史颜真卿、诗僧皎然等人来到阳羡茶区,留下了著名的《五言月下啜茶联句》。自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历史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留给后人无尽的推测空间。“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颜真卿的月夜啜茶是如此清雅、高洁、美好!
中国有记录的第一篇茶令
茶令最早流行于江南地区,原为古代汉族游戏,也是茶文化的组成部分。“饮茶时以一人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或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罚。(见《中国风俗辞典》)”
最初,文人所行茶令主要是诗的联句,也就是“接龙诗”。诗句做成即为胜,可以饮茶;做不出诗者为负,只能闻茶,不可品饮,以示惩罚。
《全唐诗》中有一首颜真卿等六人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被认为是茶令的滥觞。
这第一首“茶令”是在一次名士云集的茶会上做成的。轮流作诗的六个诗人:颜真卿、陆士修、张荐、崔万、皎然、李萼,都是当时名士。
《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全文如下:“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陆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喧(李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颜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陆士修)。”以上联句有些版本中个别字有不同。
此诗虽为啜茶联句,但诗面不准出现“茶”的字样。“陆士修”做了开头和收尾的诗,相当于“令官”。
既为第一首茶令,出自哪里?这在《全唐诗》里没有说明。一般说在湖州长兴。但是,也有说在常州义兴。《茶道·茶经》(辽海出版社2012)一书称:“这次茶会举行于唐代的贡茶基地阳羡”。在湖州作诗自不必说,因为颜真卿做过湖州刺史。那为什么说在宜兴呢?笔者尝试在历史的云雾里探寻一些有因果关联的线索。
阳羡贡茶和它的湖州邻居
茶令是文学作品,也代表了一种文化现象,也是茶文化发展的结晶。能够产生茶令的地方应该有其比较深厚的文化基础。唐代的义兴就具备这样的文化基础。
宜兴出产茶叶和制茶的历史很早,大约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见张志澄《阳羡茶录》)
正是在唐代,“阳羡茶”开启了中国的贡茶制,宜兴也成为最早的朝廷贡茶生产基地。这主要由于当时的常州刺史李栖筠(719-776)的推荐。(见明万历《宜兴县志》)
据唐李华《刺史厅壁记》记载,李栖筠在永泰元年(765)至大历三年(768)在常州当刺史。李栖筠为当时天下名臣,时望颇重。
《旧唐书》代宗本纪记载,李栖筠在那年二月由常州刺史调任苏州刺史。最初李栖筠到宜兴并不是为茶而来,而是为了捉拿强盗,以保一方平安。
在宜兴山区平盗,是《新唐书》中李栖筠列传所载政绩之一。在平盗期间,官军在山中寺庙歇息,庙里和尚为慰劳军政长官李栖筠亲自领兵前来,献上阳羡香茶。
宜兴茶早就很有名气。相传开元年间高僧稠锡禅师到宜兴南岳寺挂褡,有白蛇衔籽,种出来的茶称为“蛇种茶”,品质特好。
李太守尝过茶以后,当然也非常欣赏阳羡茶,常州府也只有宜兴产茶。他还请一位茶叶权威也品尝了宜兴茶。他就是陆羽。
陆羽认为,宜兴茶叶“芳香甘辣冠绝他境,可荐于上”(北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十九)。于是,李栖筠就把阳羡茶作为贡品向朝廷进献。为方便修贡,李栖筠在湖氵父张公洞洞灵观前建造“茶舍”,作为官员暂住和临时办公的场所。并且,宜兴的山泉水也与茶叶一起进贡给皇帝和朝廷官员。
宜兴贡茶的发展也带动了邻县长兴的贡茶。长兴与宜兴紧邻,山脉相连,自然条件一样,也是出产好茶的地方。三国时期,阳羡县曾属于吴兴郡。西晋设立义兴郡,长兴等地又属于义兴郡。唐代,宜兴贡茶如果数量不够,一度就把长兴的茶叶充数,都叫阳羡茶。所以,历史上长兴曾属于“阳羡茶区”。不久,因为宜兴做贡茶的负担太重,皇帝就命长兴“均贡”。据“长兴县志”记载,长兴开始单独贡茶的时间在大历五年(770)。大约比宜兴晚了三年。以上就是宜兴贡茶的来历。
中国茶事的兴盛,文人和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并赋予许多文化的含义,应该是从唐朝开始的。唐朝是诗意的朝代,茶韵诗情,风云际会,江南贡茶应运而生,宜兴成为贡茶发源地。“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未敢先开花。”宜兴贡茶自唐朝起,名闻天下,不能不使人慕名而来。
常湖两刺史和他们的朋友圈
阳羡茶以其优良的品质,从一开始就赢得了人们的赞赏,许多人于是就寻访而来,于是宜兴又和许多名人联系在一起。
李栖筠为什么会找到陆羽前来品茶?因为陆羽在“安史之乱”前就来到了江南,后来因为兵荒马乱他就不回老家了。他要在江南寻找好茶,他曾立志要遍尝天下名茶。据说,他到江南还有一个目的,能够见到他的红粉知己、女诗人李冶。
那时陆羽品茶已经非常有名,所以李栖筠能找到他。陆羽和诗僧皎然非常要好,并和皇甫冉、皇甫曾兄弟都是朋友。
皇甫冉是天宝状元(曾任无锡县令),曾置寓宜兴。皇甫曾有《送陆鸿渐南山采茶》诗:“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磬一声”。
李冶是唐朝著名的女诗人,才情很高,她住在湖州那边。她有《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诗,“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陆羽与皎然关系最为密切,与茶与诗,志同道合。皎然有诗《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当时,他们经常来往于宜兴、长兴及湖州等地。皎然也给了陆羽很多的帮助。皎然有《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诗。(明府是对县令的尊称。君山,宜兴山名。)这首诗记载了皎然与宜兴的朋友和陆羽的交集。从诗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陆羽在宜兴的寓所也叫“青塘别业”。可以说,阳羡茶人文环境内涵丰富,历史基础很好。
在阳羡茶进贡朝廷后不久,大历三年(768)二月,李栖筠调任苏州刺史。五年以后颜真卿来到常州府隔壁的湖州府。
颜真卿于大历七年(772)调任湖州刺史,次年正式到任所。两位刺史都在朝廷做过“御史”等官,既受到皇帝的重视,也都受到排挤打击,但官声都很好。
颜真卿一到湖州,在他身边立即聚集了一大批才子文人,形成了一个湖州文化圈。颜真卿在湖州最终完成了三百六十卷大型文字音韵类巨著《韵海镜源》的编纂,并进献给代宗皇帝。
对颜真卿编书帮助最大的,关系也最为密切的,也只有萧存、皎然、陆羽、李萼、陆士修、颜祭、智海等十几个人。陆羽的好友、定居宜兴的皇甫曾也曾经来湖州帮助过颜真卿。
在颜真卿带领下,文人雅士们游览名胜古迹,吟诗联句,还为湖州留下了一批非常珍贵的书法和碑刻。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湖州的文化品位。这种机缘巧合在江南文化中十分罕见。
颜真卿的湖州“朋友圈”里,有很多人与宜兴渊源深厚。自然,他的这种大规模的文人活动,会或多或少影响宜兴。颜真卿和朋友一起所作大约有二十一首诗联句,应酬吃酒的为多。题目中有“茶”的就只有这首《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月夜作诗联句,可以视作是一次常湖两地的茶文化交流。
颜真卿极有可能来过宜兴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啜茶联句,何其风雅,何其精彩,雅俗共赏,喜闻乐见。颜真卿有许多理由到宜兴来。
唐大历五年(770年),长兴顾渚山建起了规模宏大的贡茶院,开始了与宜兴均贡的历史。这件是当地行政一把手负责制的大事,必须“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颜真卿作为当地州长官必须前往长兴茶山亲自督造。
跨马而来,长兴顾渚山到宜兴湖氵父一带不要两个时辰。颜真卿到湖州任上时,李栖筠离开常州没几年。或许颜真卿要看看李栖筠所建“茶舍”,毕竟这里开贡茶之先。李栖筠毕竟也是当时的名臣。颜真卿编撰《韵海镜源》的骨干皎然、陆羽都经常往来于宜兴、长兴,所以他更要来看看。
宜兴不仅有好茶,还有好水,宜兴的好水是要和茶叶一起上贡的。看来这也应该是陆羽所为,他既推荐了宜兴的茶叶,又推荐了宜兴的水。
陆羽曾说:“夫茶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离其处,水功其半,然善烹洁器,全其功也。”按照陆羽的说法,产好茶的地方就有好水,宜兴产好茶,也必定有好水。与茶叶一起进贡是没有问题的。阳羡茶与阳羡水一起进贡,这些在有关古籍中早有记载。陆羽当然希望颜真卿来宜兴看看。还有皎然,在宜兴也有许多朋友可以向客人介绍。月夜啜茶也是兴之所致,情之所致,都是人之常情。
月夜啜茶联句的诗人中还有一个人不能忘记,他既是颜真卿的文友、好友,又是“宜兴人”的亲眷。他就是茶令“令官”陆士修。
当时,陆士修担任“嘉兴尉”一职,为帮助颜真卿编撰《韵海镜源》应邀来到湖州。他是自始至终和颜真卿一起编书的主要骨干之一,经常和颜真卿一起参加各种聚会。应该着重指出,就在那个时期,陆士修的兄弟“陆士伦”是“常州义兴县令”。
历史上宜兴对陆士伦知之甚少,仅在《重刊宜兴县旧志》唐代“守令”篇中记到一笔。很多人因李嘉祐所写《送陆士伦宰义兴》一诗,才知道宜兴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县令。李嘉祐也是当时的一位名人,他与李白、皇甫冉、皎然等都有交集。
李嘉祐的诗倒是直接道出了陆士伦与宜兴茶的关系:“阳羡兰陵近,高城带水闲。浅流通野寺,绿茗盖春山”。
陆士伦与颜真卿是同时代人。根据近年来发现的陆士伦的墓志铭《唐故常州义兴县令陆君墓记》,后人才知道,宜兴县令陆士伦才华横溢。陆士伦进士出身,为官颇有政绩,得到了尚书刘晏的高度评价。据墓志铭,陆士伦大约在唐代宗、德宗“大历、建中年间”,曾经两次当过“义兴县令”。
颜真卿的湖州朋友圈中,有如此多的人与宜兴有交集。特别是其中的皎然、皇甫曾与促成阳羡贡茶的核心人物陆羽关系至深;陆士修与阳羡茶区县令陆士伦是兄弟关系。而皎然、陆士修又是茶令中的“令官”。
我们是否可以如此推断,陆士伦曾邀请兄弟陆士修带领颜真卿、皎然等来到阳羡茶区,品茶赏游,由此留下了那首著名的《五言月下啜茶联句》,也就是天下传诵的“阳羡茶令”。至于茶会在哪里举行?不见确凿记载,可能在湖氵父茶舍,或在陆羽的临时寓所“青塘别业”,还是在罨画溪旁?虽然已经不得而知,而历史上文人间偶尔的风云际会,终于成就了一篇茶文化的千古佳话。“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颜真卿的月夜啜茶是如此清雅、高洁、美好!(宜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