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壶艺传承与创新中一路向前——访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夕良

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夕良

访谈人物: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夕良

采访记者:宜兴日报社杜坤强

访谈时间:2018年6月15日

访谈地点:宜兴紫砂工艺厂陈夕良紫砂工作室

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夕良

记者:你与一些从事紫砂的人相比,有着一段特殊的经历,那就是3年军旅生涯。虽然3年时间不长,但这是人生的一种历练,更是人生的一种自豪。你觉得这3年军旅生涯,对你从事紫砂有好处吗?

陈夕良:我个人认为,好处很多。我于1967年出生在太湖西岸的大浦,那里有许多人家制壶,我从小就听惯了打泥片的“啪啪”声。说实话,我小时候就把制壶看作是一门手艺,很希望自己长大了也成为一位制壶手艺人,凭自己的本事吃饭,凭自己的一双手制作出各式各样的令人喜爱的壶来。然而,我到了当兵的年龄,还是选择了当兵,从大处想,好男儿理应去当兵,尽保家卫国的义务;从小处看,部队锻炼人,能在部队里锻炼几年,终身受益。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3年的军旅生涯,给了我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更让我懂得了对生活的珍爱、对人生的理解。而这些东西对于一位从事紫砂的人来说,都堪称是宝贵的财富。坐在泥凳旁制壶需要吃苦,需要意志,需要耐得住寂寞;紫砂作为一门艺术,需要懂得珍爱,需要执着地追求。

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夕良

记者:3年后,你脱下军装,回到家乡,重续紫砂梦,做起了紫砂人。纵观你的紫砂艺术之路,你是在壶艺的传承与创新中一步步向前走的。尤其是你对传统的紫砂壶情有独钟,而且在传统壶的制作上下了苦功,这是为什么?

陈夕良:我认为,传统紫砂壶经过岁月的沉淀能够留下来,它必定是经典的,也是为人所喜爱的。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了传统紫砂壶,更不能忘记了传统紫砂壶。我喜欢传统紫砂壶,“石瓢”“掇球”“吴经提梁”“仿古”“传炉”等传统壶,至今让人百看不厌。作为一名紫砂艺人,必须循规蹈矩,先把传统紫砂壶做好。其实,“石瓢”“掇球”“吴经提梁”“仿古”“传炉”等经典的传统紫砂壶看起来造型简单,而且都属于光器,但制作起来见功见力。“石瓢壶”是常见的传统壶,制作的人很多,可真正做得好的人并不多。壶身的比例、壶嘴的暗接处理、壶把的倒三角势,这些从表面上看大同小异,可实际上相差一丝一毫,从壶艺上说就已“谬之千里”了。“传炉壶”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的典范,要想做到比例恰当、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此,要制作好这些经典的传统紫砂壶,不仅要有悟性,更要下“艺不惊人誓不休”的苦功。那时,我自己给自己下“命令”:传统壶做不好,就不要去做别的壶。有些人不理解,觉得市场上需要新作品,你做来做去总是在做传统作品,客户没新鲜感。我说不管这些,必须先把传统壶做好了再说,否则就别轻言创新。

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夕良

记者:你这样做是认准了一个目标,不实现决不收兵,有军人的气概。事实上你做到了。就说你制作的“传炉壶”方圆相济,挺拔有力,曲线强劲,有着青铜器般的威严与厚重。说到壶艺创新,有些人误以为做几把奇形怪状的壶,这就是创新了,一下子为自己贴上了创新的标签。那么,你对壶艺创新是如何理解的呢?

陈夕良:这是一道大题目,我很难回答好。但就我的认识,壶艺创新至少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壶艺创新不脱离传统的原则。壶艺创新脱离了传统,就失去了根,成了无源之水。遵循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的创新作品才会有生命力,才会被人喜爱并像那些经典的传统壶一样流传下去。二是壶艺创新不脱离美的原则。紫砂壶到了今天,除了泡茶功能外,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供人欣赏。而欣赏离不开美,美是供人欣赏的重要内涵。有些人为了体现创新,或是说为了体现与众不同,壶的比例都失调了,毫无美感可言,这样的创新就是不成功的。

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夕良

记者:请介绍一下你的创新作品。

陈夕良:从艺以来,我在苦练经典传统紫砂壶制作技艺的同时,也积极关注壶艺创新,并大胆地尝试。我创作的“龙凤呈祥壶”,是我充分运用玉雕技法创作的一件比较满意的作品。该壶的壶钮用高浮雕的技法塑出龙的形象,其形象源于红山文化的玉雕造型,玉雕龙的造型简练、概括,用刀粗犷;壶嘴是凤首,壶把上用浮雕技法塑出抽象的龙形,传神达意;在壶嘴的中部紧贴壶身处开了一个圆孔,有新鲜、别致的视觉美感;壶身的中部用玉雕的装饰钻孔,其深度基本统一,不超过壶壁厚度的二分之一,其孔分成三排,有规则地分布在壶腰部分,并在三排孔眼的上下各加一条凹线,与壶嘴、壶身圆转贯通,起到对圆孔的装饰作用,更映衬出圆孔的排列有序;在壶嘴部分用线饰刻划出凤眼及头部的羽毛,富有装饰意趣。我创作的“硕果壶”是件花器,以柿子为造型,壶盖上鼓起的一块块“肌肉”,衬托出柿子的饱满与成熟,直叫人忍不住要伸手抚摸它;而贴的几片柿叶,似乎在秋风里笑着向人点头致意。我创作的“莲香壶”也是别有一番情致。该壶的壶身就像一朵绽放的莲花,由8片花瓣围合而成;壶嘴以荷叶轻裹,壶把仿生莲茎,均经脉清晰;壶盖圆形,形同莲蓬,中置8颗莲子,手指一抹颗颗转动,还发出轻响。观赏“莲香壶”,秋风微吹、荷叶摇曳,一片诗情画意。

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夕良

记者:在紫砂壶的制作中,你还是一位用线高手,即运用好线条,增加作品的生命力。请谈谈你是如何运用好线条的。

陈夕良:我在部队当兵时,每天都要叠被子,而被子叠得好不好,线条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条被子叠在那里,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其中有的线条挺括,有的线条流畅。从事制壶后,我充分地掌握和运用好线条,使作品表现得更有生命力。线有曲线、双曲线、垂直线、水平线、抛物线等等,不同的线表达着不同的感情。我创作的“双线井栏壶”“古风壶”“扁竹壶”等,都充分地运用了线条,给作品增加了动感与流畅感。以“双线井栏壶”为例,人们常见的“井栏壶”基本上是直筒光身,而我别出心裁地在壶身与壶钮上均加了两条线,上下对称,以线条的流动感丰富了作品的情感。

陈夕良:高级工艺美术师

1967年生于宜兴,自幼酷爱紫砂艺术。1987年入伍,在九泉卫星发射中心从事后勤保障工作,任班长并入党。1992年起专业从事造型设计和紫砂陶艺制作,在传承老艺人的制作技法和风格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念,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精于各类造型,擅长大型器创作,作品慕古而不泥古,手法新颖,简洁大方,多次参加国内外专业展评,并屡获大奖,被载入各类紫砂专业书籍。2006 年毕业于无锡巿中等专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2009年参加中国工艺美术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获结业证书。2010年至2012年在中国地质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习获毕业证书。2012年至2013年在中国工艺美术学院紫砂艺术高级研修班学习获毕业证书。( 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深耕紫砂领域二十载,矢志不渝地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旨在将这份源自东方的艺术瑰宝推向全球舞台,让世界各地的壶友都能领略其独特魅力。【+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