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籍将军邓铜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邓铜山将军,1943年12月出生,我市和桥镇闸口村人,先后任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等职,少将军衔。邓铜山将军生前十分关注、积极帮助家乡宜兴的建设发展,受到了宜兴社会各界的尊敬和爱戴。
【引言】
当年,邓铜山是宜兴闸口北沙滩村有名的“皮大王”。村前有座“巡按”古墓,他经常带着小伙伴们在坟场上抢占制高点,在地上画进攻路线,制作射程很远的弹弓,用石子和泥块作子弹发起进攻。虽然每战必胜,但随之而来的是家里三天两头有人上门来告状,念书倒数一二名,学期没结束,书撕破了,后来书包也丢了。人家对他父亲说,你家小山能有出息,我在北沙滩村倒爬三圈。说起当年的往事,这位正军职少将笑了。
幼时顽劣,少年发奋,青年从军,几多风雨几度春秋,蓝天下雄鹰展翅飞翔,最终他成长为共和国的一名将军。这一路走来,他最难忘的是父亲的教诲,最自豪的是锻造中国空军“杀手锏”部队。而今告别军旅,他最乐意做的一件事是慈善。
人生路漫漫,从岁月的深处凝望——将军的雄风与柔情跃然而出。
父亲的美德 影响了他一生
邓铜山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父亲,这位普通农民有着非凡的经历和传奇故事,他的美德深深影响了儿子一生。
邓铜山的父亲叫邓槐银,宜兴历史上第一个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曾经三次见到毛主席。抗日战争时期他是地下交通员,在和桥史家庄与日寇一战中,一人摇船掩护王香雄(时任独立团营长,后曾任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徐敏(时任宜兴县委书记,后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等26位同志脱险。上世纪50年代,他组织农民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创办了苏南地区第一个农民互助组。1952年国庆,作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的代表,他光荣进京参加建国三周年庆典,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那个时候父亲在外面名声很响,而他的儿子邓铜山在村里调皮捣蛋也很出名。直到读小学六年级,邓铜山才开始懂事,知道要好好读书求上进了,学习成绩从倒数一二名变成全班第一。1943年12月出生的邓铜山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在他身上寄予了厚望,并将做人做事的道理都融入日常生活中。江南梅雨季节天气潮湿,宜兴农村有“晒黄梅”的习俗。雨季一过,家家户户会把收藏的物品拿出来晒晒太阳,防止霉变。邓家拿出来晒的宝物是父亲的勋章、各种奖品和证书,这些宝物放置在一个大竹匾里,阳光下分外醒目。“晒黄梅”的时候,父亲会把邓铜山叫过去帮忙,并意味深长地对他说:“我没文化,工作起来很困难,你要好好读书,长大了跟共产党走,为国家做一番大事。”
父亲的这番话是发自肺腑的,他两岁跟家人逃难到宜兴,5岁丧父,11岁丧母,过着吃不饱饭的苦日子,是共产党让穷苦百姓翻身得解放。他对党有着深厚的朴素感情,这种情感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儿子。
邓铜山从父亲身上悟出了一种精神,一股子劲,男儿当自强,男儿当报国。高中一年级,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3年空军第十七航空学校到宜兴招生,他积极报名,初选被选上了,但由于体重不够被刷下了。这一年夏日的天气格外炎热,他顶着酷暑骄阳,奔波在接兵团和县人武部之间,向他们表达要参军的强烈愿望。当时全国正掀起学雷锋的热潮,他表示到部队后一定会成为雷锋式的好战士。一个星期的奔走,母亲给他做的一双新鞋磨破了,人家被感动了,根据他在宜兴一中的表现,破例接收了他。当他回家报喜的时候,母亲看到他满嘴是泡,憔悴不堪的样子,心疼得潸然泪下。八月的一天,他换上部队发的军装,带着一套父亲排队买到的《毛泽东选集》和那双沾满家乡尘土的布鞋离开了宜兴,踏上了从军的征程。
从此,中国空军多了一名骁将。这个看起来个子矮矮一脸笑意的战士,身上积聚的正能量很快让大家刮目相看:部队急行军训练,冰天雪地里那个带头破冰下水的江南小子;晚上宿营农场,那个睡在近门的位置为他人挡风,冻醒了就起来帮大伙烤鞋袜的细心小伙;那个坚持长跑天天做俯卧撑练体魄的热血男儿;那个亲自写团歌带领大家高唱“炮火中诞生,战斗里成长”的激情政委;那个善于做思想工作,面对急难事件处变不惊的空军政治部副主任……邓铜山一路走来,如此鲜活如此饱满。
在国庆五十周年典礼上,邓铜山作为共和国将军与特邀而来的父亲同时登上天安门城楼,这一刻他感慨万千:父亲,儿子小山终于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有出息了!
锻造中国空军“杀手锏”部队
熟悉空军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空军有一支“王牌军”——神勇的空军第三师。这是一支光荣的部队,诞生于抗美援朝的烽火中,两度赴朝作战共击落击伤敌机114架,国土防空作战击落敌机9架,打出了以王海为代表的闻名全军的7名战斗英雄和一千多名功臣模范。1988年8月,邓铜山被任命为空三师政治部主任,开始了他从军生涯最雄风激荡的篇章:与战友们一起锻造中国空军“杀手锏”部队。
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苏联面临解体,台湾局势错综复杂,我国周边的军事斗争形势也骤然变得紧张。当时,中国空军的飞机性能不仅远远比不上美国和苏联,就连台湾和印度也比不上。中央军委决定从苏联引进24架苏-27战机,装备空军。这种飞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机之一,价格昂贵,性能优越。军委将这项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交给空三师,定名为“906工程”,并调整了师领导班子,提任邓铜山为师政委、张建平为师长。
引进苏-27是军委的战略决策,是中国空军由防御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的重要标志和里程碑。空三师新班子接受这一艰巨任务后面临着种种考验,一上来他们就碰到了两件大事——
承担新机改装任务的九团,在组织原有的歼7飞机转交给兄弟部队时,发生了一起人为破坏飞机的事件。一名特种设备师为报复分队长,故意将一把扳手扔在进气道里,当飞机滑向跑道,飞行员推大油门时,扳手吸进发动机造成停车,导致转场的大机群中断起飞。所幸飞机停在跑道上,如起飞将造成机毁人亡。事件发生后,压力之下的邓铜山彻夜难眠,军委把这么重大的任务交给空三师,能给军委一个放心吗?空三师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师党委,出了这样的事还会保住荣誉吗?他慎重思考作出快速反应,不掩盖矛盾,不怕露家丑,宁愿丢先进,一定要把问题查个水落石出。在上级机关的帮助下,很快破了案,将这名为报复分队长而作案的特设师送上了军事法庭,绳之以法,从而纯洁了内部,消除了隐患。随即邓铜山组织全师开展“从这起案件中应汲取什么教训”的大讨论,使部队受到了震撼。
这之后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部队训练时一名新兵因为紧张将拉了弦的手榴弹掉在掩体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名叫王建一的参谋长扑上前去,手榴弹在他手中爆炸,战士得救了,王建一受重伤倒下了。针对这个事件,邓铜山和师党委成员不失时机地在全师开展“学英雄、见行动”活动,并利用正反典型教育部队官兵,为完成艰巨而光荣的改装新机任务做好组织上、思想上的准备。
“906工程”开始后,上级从全空军选调最优秀的飞行员、地勤人员和俄语教员来到空三师,一时间,工作千头万绪。邓铜山发挥自己多年做思想工作的优势,鼓士气凝心聚力,把战斗英雄王海驾驶的击落9架敌机的飞机作为“师标”,矗立在部队醒目处。在基座上他题写了:“空三师的征程从这里启航”。他还布置安排人员精心设计了象征空三师精神的“师徽”,让每个官兵都佩在胸前,组织官兵高唱团歌、师歌,参观荣誉室,喊响“做三师人、干三师事、创三师业,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口号,激发战斗精神,鼓舞部队士气。在全师上下的努力下,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1991年,当师长张建平亲自驾驶第一架苏-27战机在机场上空盘旋两周,做了一个漂亮的特技动作后安全降落时,群情激动。站在塔台上的空军副司令员林虎深情地对邓铜山说:“压在我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我们中国空军终于有了第三代战机。”
然而,此时的邓铜山喜悦之中没有松懈,随着24架新机落地,上级命令他们一个月内必须飞起来,并尽快形成作战能力。此时苏联已经解体,在俄罗斯专家的帮助下,他们用22天时间组织了第一个飞行日,之后边训练边建设,用短短3年时间就出色地掌握了这种尖端武器,迅速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在此之前,台湾战斗机经常越过海峡中线向我方示威。自从中国空军有了苏-27,台湾战机主动避让,再也不敢靠近中线。苏-27战机成了对台军事斗争的重要威慑力量和“台独”势力最怕的“杀手锏”之一。军委给空三师记一等功,江泽民签发通令给予嘉勉。邓铜山和师长荣立三等功。
换下戎装一腔柔情付慈善
四十年戎马倥偬,转眼到了人生的秋冬季,2004年6月,邓铜山从空军政治部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此时,有两个单位主动找到他,一个高薪聘请他去民办大学当党委书记,另一个请他出任公司董事长,邓铜山都婉拒了。他想起了父亲,想起了自己在部队坚持学雷锋的成长经历。人活着,要多去帮助别人,这是父亲以前经常对他说的话。一辈子做好事的父亲活到95岁,晚年时被问及健康长寿的秘诀,他说,一是劳动,二是做好事。邓铜山从中受到教益,他认真思考着自己退下来的生活,怎样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考虑再三他决定选择慈善。经军委首长和总政批准,他到了中华慈善总会,并被推选为副会长。从此清风明月,善行天下,邓铜山开启了新的生活。
在部队工作几十年,邓铜山用过的笔记本堆成了一大摞,每次换新笔记本,打开扉页,他都会写下“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自从投身慈善事业后,他在扉页上写下了美国石油大王、著名慈善家洛克菲勒的话:为他人提供有用的服务,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而且,唯有牺牲奉献的火焰,才能炼尽心中的自私,且使人类中的伟大得以释放。
邓铜山敬佩洛克菲勒,把他的话当作座右铭记在笔记本扉页上,并在工作中践行。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特大海啸造成二十万人丧生,上千万人无家可归。中国人民爱心如潮,在很短时间内捐出数亿人民币,仅中华慈善总会就接受捐款约2.5亿元。中国政府决定,由民间向受灾国捐赠。中华慈善总会决定用这些善款分别在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建立两个灾民新村。2006年5月,邓铜山代表慈善总会赴印尼举行新村开工典礼,新村的地址选在一个山坡上,典礼那天,印尼的百姓从四面八方涌向现场,邓铜山向印尼人民转达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讲述募捐中的感人故事,赢得了印尼民众的赞扬。一年后,一座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灾民新村拔地而起,让当地排华反华的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宽容。
慈善是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邓铜山从深层次上思考问题,宣传大慈善的理念,为国家分忧,替百姓解难。2011年他主导实施“先心病患儿救助行动”,帮助全国八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家庭患儿实施免费手术治疗。三年来共救助了2000名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手术成功率百分之百。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好事,救助行动对稳定边疆形势促进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慈善总会干了九年,邓铜山从副会长的位置上退下来,目前任慈善总会高级顾问,他依然忙碌,和中国拥军优属基金会一起组织免费培训退役士兵,让他们掌握就业技能,并为他们在北京找到工作。两年来这项工程已培训了一万多名退役士兵,最近有23家大型企业到培训班上招聘,学员供不应求。为慈善奔忙,让余热生辉,为千千万万的人谋福祉,这是邓铜山如今最乐意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