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山,位于宜兴东南太湖之滨,介于丁蜀镇大港村兰前组和洑东兰右自然村之间。兰山是太湖西畔的一座小山,属楚山山脉的一处余脉。兰山因历史上盛产兰花而得名。南朝梁《舆地志》云:“石兰山斗入太湖五里,南曰大兰山,北曰小兰山,旧多产兰,故名。”明代项麟《石兰渚》诗中云:“逶迤石兰渚,兰香浓欲滴。兰山因入湖部分多为石,故又称石兰山、石兰渚。晋代李颙《涉湖》诗曰:“旋经宜兴境,弭棹石兰渚。”北宋时兰山和邻近的香山合称为香兰山,并设香兰寨在此驻兵防守元代改称香兰巡检司。又因处于兰右东南,所以又叫兰右山。
兰山分大兰山和小兰山,主峰高172.9米,山麓周长7.5千米。大兰山位于大港村兰前自然村后,自西向东没入太湖。大兰山上清代建有祠山殿,祀太湖之神,兰右崔氏族人崔侨曾书“威灵显赫”匾,书法极工。祠山殿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兰山则由南向北延伸,绝壁临湖,地势险要。清光绪年间,曾设兰山救生局于此,救助过往遇险的船只,现建有黑龙江农垦疗养院。西侧为千年古村——兰右村。
太湖佳绝处,宜兴数兰山。兰山何以山小名声大,原因有四。
一是地理位置独特。太湖西岸线是一个比较规则的弧形,大都为草滩芦荡,唯有西南角上,苏浙两省交界处有些山脉在此走完山在水边止,形成许多渚(渚即水边的陆地),其中兰山渚最为超拔。
二是地形气势独特。兰山东麓山脊突入太湖,山嘴潜入水中,形成一条水下石岗,延伸到湖中远处露出水面,形成一个小岛,称为“兰座”,枯水时有十几亩地大。明代弘治间,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沈晖的夫人捐米二百石,鸠工运石筑高叠,以为标望,行者知避,后人德之。山嘴经过太湖风浪的洗练冲刷,形成了虽无奇峰怪石,但也多姿多彩、刚柔相济的天然石堤,成为兰山佳绝处之一。清初,兰山灯塔由兰右村兴起的崔氏料理。太平天国战乱后,兰山灯楼久废,无人问津。外乡人冯禹庄捐赀鸠工重建灯楼。然而此举却使富甲一方的兰右崔氏感到颜面大失。为了挽回颜面,兰右崔书冕与冯禹庄商议共同开凿疏浚兰山的两处湖湾使过往的船只能够停泊避风。冯禹庄负责疏浚北面的小兰山湾,崔书冕负责疏波南面的大兰山湾。
三是人文历史独特。宜兴有个脍炙人口的历史人物故事,即西晋时的周处“除三害”(斩蛟、射虎、改过自新)。其中,斩蛟一则就与此渚有关。传说当年周处逐蛟至此,眼看恶蛟要潜入太湖逃遁,即喝令兰山帮忙,果真拦住了蛟,因此兰山又称拦山。
四是风光气候独特。这里集江南山水太湖美景为一体,向阳而冬暖夏凉,面湖靠山,温暖而湿润,植物繁茂,历史上盛产兰花。兰山出产的茶叶,叶片肥厚,茶汁浓。旧时“兰山红”,如今“太湖雪眉”“兰山毛尖”“兰山绿茶”兰山鸡血红”等都已成为名茶。兰山向阳坡种植了近400亩的无核蜜橘,兰山蜜橘皮薄汁多,香甜适口,20世纪80年代曾被评为国家和江苏省的优质果品。
兰山风光壮观而又秀丽。在晴好天气登上兰山顶峰,举目四望,映入眼帘的是一种超俗不凡的气势。兰山风光好,气候更宜人。由于太湖水气蒸发,空气湿清新,空气中负离子含量特别高,所以“空气这边独好”。尤为神秘的是,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至此住上几天,疗养效果尤佳。兰山是一块好山好水好风光的宝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国家统一规划布局,黑龙江农垦总局、国家气象总局和青海石油管理局先后在此建成了三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太湖疗养院。兰山现已成为太湖风景区宜兴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是全国著名的太湖疗养、休养胜地。这里集疗养、休养、会议、旅游度假于一体,园林式的建筑群、错落有致的楼宇亭台隐现在山丘丛林之中恰如一幅美丽的湖光山色图。(宜兴旅游园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