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四十不惑的逐梦“少年” ——记分布式制氢领域专家潘立卫

【引  言】

七月盛夏的大连,骄阳似火,海风清凉。热与凉的互融,有一种恰到好处的爽利。我们的主人公——潘立卫也是如此,热情与冷静并存。

1974年出生的他,今年刚满四十岁,这个夏天,他的工作单位面临着变化,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到大连大学,这也正是他自我选择的结果。四十而不惑,潘立卫很清楚自己要什么,该怎么做。而与这份冷静和坚毅相对的是,他身上又有一种少年独有的真诚和热情,一颗小小的真实的梦想种子早在他年少时,便在心中生根发芽,给他的人生持续不断地带来青春和活力。

与同事讨论研究课题

家乡宜兴是梦想的起点

潘立卫的父母务农,农闲时就去高塍的环保企业打工,时不时跟他说起厂里的点点滴滴……环保,给潘立卫的少年时光烙下深刻的印记。

时光回到1974年,江南小镇——宜兴高塍。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就在潘立卫出生的当年,高塍成立了宜兴市第一家环保装备制造企业,标志着环保产业发展起步;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该镇环保装备制造业迅速扩张,逐步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产业集聚区,高塍镇成为闻名全国的“环保之乡”。

在家乡环保产业风生水起之际,这个当时并不起眼的小小少年心中的梦想也正在萌芽。家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出生地下干自然村小河流水,绿树良田,生态优美;一爿爿环保企业拔地而起,各路环保产品运输车辆车水马龙,去上学的路上,去镇区的路上,每隔一段路就能看到一家环保企业;潘立卫的父母务农,农闲时就去环保企业打工,时不时跟他说起厂里的点点滴滴……环保,给潘立卫的少年时光烙下深刻的印记。“我以后也要办一家环保企业!”——没有激昂的豪言壮语,没有“高大上”的蓝图,只是一个孩子的单纯的梦想,反而显得更为真实贴近,流淌着家乡的情愫,透露着少年的斗志。

通往梦想的道路总是崎岖曲折,走向环保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潘立卫年少时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路走来一路学,成绩好几乎成为一种习惯。对于学习,他不刻意不透支,始终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于理科科目,解题的过程,于他而言不是折磨,而是享受。每每解开一道难题,他总是格外有成就感,这种小小的成就感也让他学而不倦。

在他初中毕业那个年代,能够考取中专,不仅能从农民户口转成居民户口,就业也会更加顺利,而读高中、考大学意味着更大的风险。而且,由于高塍环保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不少当地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就直接选择自办环保厂,小日子也能过得很不错。似乎梦想已近在咫尺,但潘立卫有着更深的考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潘立卫深知积累的重要性。学习是他的长项,为何不发挥特长,继续积累知识呢?于是,他毅然选择读高中,报考大学,填报的第一志愿直指大连理工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然而,命运弄人,由于专业调剂等因素,最终潘立卫被大连理工大学的化工工艺专业录取,成了一名“化工男”。

关于环保企业的梦想被悄悄地埋入心底。潘立卫大学本科学了四年化工后,重新回到家乡,进入当时江苏省宜兴市经济开发区的一家化工厂工作,并担任助理工程师。那时,他是该企业唯一的本科生。作为最高学历的员工,潘立卫成功为企业的化工换热设备等进行了技术改进,解决了技术瓶颈。有一次,企业的一条新苯酐生产线从上午八点到下午四点,整整八个小时都无法调试成功,而领导们都在现场观摩,气氛紧张而尴尬,当时还只是替补团队一员的潘立卫和工友们接棒调试,仅仅用了两三个小时就完成了工作。在开发区这家企业工作的三年,潘立卫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逐渐成长,磨炼了意志,懂得了做人,明白了团队的力量,工作上也游刃有余。

然而,那个年少时的梦想并未泯灭,而是随着潘立卫的成长,从心底开出了花。放弃工作,继续考研,做更好的自己!潘立卫用勇气和胆略,为自己的人生翻开崭新的篇章,也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室宅男以仪器为伴

零下10℃的低温几乎滴水成冰,狂风大作一度吹倒了简易棚,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潘立卫带领团队给实验仪器加上防冻带,大家也都裹上军大衣,同样也是连续几十个小时不休息,坚守在实验仪器前。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依山而建,三面环海,绿树成荫。黄海的海风阵阵吹来,携着丝丝缕缕海洋的气息,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该研究所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拥有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在这里,潘立卫攻读了化学工程专业六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在这里,潘立卫学习并工作,度过了十五年与各种仪器为伴的实验室宅男生活;在这里,潘立卫负责和参与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卓越突破。

化学工程与环境工程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正如潘立卫所说:“这两个学科的知识就像是练武术,心诀相辅,招式互通。”尤其是潘立卫的科学研究以制氢技术为重点,而这一技术正是未来发展所需环保清洁能源的重要内容。

所有的数据都来自于不计其数的实验记录,所有的成功都来源于反反复复的尝试。实验室,是潘立卫学习工作中最亲的伙伴。

大连化物所的实验楼内,白色的墙,蓝色的门,仿佛蓝白相间的琴键,在门与门的开合之间就能演奏出优美的乐章。潘立卫的十五年青春便在这样的开合之间度过。

潘立卫的制氢系统实验室是可研发制氢设备并直接应用的,兼有实验和车间的功能。制氢设备从内部催化技术、反应环节衔接、仪器零件装备乃至拧紧一颗螺丝,都需要潘立卫和他的团队亲力亲为。因此,实验室里的潘立卫格外专注,沉浸在一次次的实验、一次次装配之中,心无旁骛。有一次,华中科技大学订购了一套燃料电池氢源设备,要求两个月之内就要交货。时间紧迫,潘立卫带领团队日夜赶制,甚至连续48小时不休息,泡在实验室里,反复实验调试,以期达到客户的各项具体要求。最后,华中科技大学邀请的台湾检测验收专家对潘立卫团队的产品连连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

实验室总是单调而冷漠,冰冷的仪器、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机器转动的嗡嗡声……有时为了一个数据,需要重复实验,周而复始。每当有人问及潘立卫觉不觉得科研工作太枯燥时,潘立卫总是很讶异,常常反问别人:“科研实验怎么可能枯燥呢?”做实验就相当于小时候读书解难题,得到正解的一刹那的喜悦无与伦比。也许正是这种对科研的痴迷,让他乐在其中。有一年冬天,要做大型的氢源-燃料电池联合发电实验,由于具有一定的气体燃爆危险,需要通风好、较宽敞的实验场地。有暖气的普通实验室肯定不行,潘立卫选中了化物所在山脚边的一间大车库,还在车库外搭起了简易棚。零下10℃的低温几乎滴水成冰,狂风大作一度吹倒了简易棚,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潘立卫带领团队给实验仪器加上防冻带,大家也都裹上军大衣,同样也是连续几十个小时不休息,坚守在实验仪器前。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实验,氢源-燃料电池系统的各项性能全部达到了项目的技术指标要求。

手动微调实验仪器

朝着心中方向寻求突破

潘立卫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他走出的每一步都理性果断、扎实有力,而又充满最初、最真的热情。

潘立卫的履历,可谓一路高歌。1999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总共招收了40名研究生,潘立卫以专业分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取硕博连读研究生;六年学成时,他凭借扎实的学分累积、专业论文和科研成果,在化工专业中首个获得了博士学位;2006年,他获得了旨在激励我国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石油加工领域博士研究生的侯祥麟石油加工科学技术奖;毕业后的又一个六年,2011年,他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13年,他成为年轻的新生代博导;近年来,他发表论文20多篇,申请专利10余项……

在科研领域,潘立卫更是硕果累累。他担任负责人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催化活性中心的镶嵌制备及其催化机理的研究和多过程集成式反应器内耦合行为研究、“863”重点项目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系统技术、“863”目标导向项目一体化甲醇重整氢气燃料电池系统技术。他还作为研究组组长,带领研究团队,具体组织实施了“863”目标导向项目与燃料电池集成的甲醇重整氢源系统技术、“973”项目清洁能源生产和环境治理中稀土催化材料应用的基础研究、“863”主题项目子课题集成式天然气重整制氢系统及其与燃料电池耦合技术以及多个国际合作项目。

潘立卫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他围绕分布式和便携式燃料电池电源系统涉及的氢源系统进行重大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探索,实现了醇类、烃类重整制氢过程高活性催化新材料的可控制备和系列整体结构催化剂制备,并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功率的集成式制氢集成系统,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他在国内首次将甲醇重整系统与燃料电池系统结合构建了10kW级的热电联供系统,并进行了1000小时以上的稳定示范运行。负责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商用2kW级分布式天然气重整制氢样机并交付用户使用,系统无需任何外界电源供热而自热运行。在此技术研发的基础上已为用户单位提供了包括甲醇、天然气为原料的相关制氢系列产品样机5套。

潘立卫一直在前进,从不懈怠。他走出的每一步都理性果断、扎实有力,而又充满最初、最真的热情。

这个夏天,对于潘立卫来说,又是新的开始。他作为学科带头人被引进到大连大学。这也是他寻求自我突破、开拓更广空间的选择。

新的航程即将开启,他将进行环境污染治理、能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与示范;以微环境污染治理、新型能源和过程强化为突破口,开展催化反应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并逐渐拓展应用于资源环境、新型能源等相关领域。目前,项目所需经费已全部到位,实验室正在抓紧建设中。

潘立卫说,无论他走过多少路,自己创办一家环保相关企业的梦想始终未变。随着在科研领域不断摸爬滚打,自身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必然会随之增长,这些肯定会为梦想提供支撑。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他将更多地着眼于产学研结合,多注重实用技术的研发,掌握环保企业存在的技术需求,与企业共同商讨方案,解决关键性、行业性技术难题,突破环保产业发展瓶颈。

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深耕紫砂领域二十载,矢志不渝地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旨在将这份源自东方的艺术瑰宝推向全球舞台,让世界各地的壶友都能领略其独特魅力。【+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