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静水深流 ——访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

陈群领取“中国好作业”导师代表纪念证书。

【引  言】

8月的校园,草木葱郁,环境幽静。15日早上9时许,《宜兴日报》“天南地北宜兴人”采访组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一进学校行政楼二楼,一位精干的中年男人立刻迎了上来,他就是我们采访的对象——华师大校长陈群。

一个多小时的交谈,陈群留给我们的印象既清晰又真实。他谦逊地表示自己的经历非常简单,然而承载这份简单的,是丰厚的生命内涵。他曾说过这样的话:“在我看来,华师大的美不仅在于它的校园,更在于它所具有的特殊精神气质,那就是:既踏实低调,又仰望星空﹔既务实肯干,又始终在内心保持着一份清高,保持着一点浪漫。”在我们心里,这何尝不是陈校长自身风骨的写照?他让我们觉得,人生最美好的境界,莫过于拥有一颗宁静而丰富的心,如静水,深流。

陈群赴京领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作为研究团队的领军人物,陈群不仅有超前的学术眼光,能够承担起学术上的领导职责,更有优秀的协调和管理能力,从而让每个成员的才智、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1964年,陈群出生在徐舍镇的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家庭。陈群的父母大学毕业后分配去北方的山东泰安教书。陈群回忆说:“我五岁开始懂事时,父母就把我接到那里去了,所以我的性格里更多的是北方人的性格。”

陈群少年时代正处于“文革”时期。家庭传统教育和当地的地缘文化环境,使陈群较早就知道了知识的重要。他认真地上课读书,“我什么书都看,比如有关历史典故的书籍——真的很好看。”他无限神往地回味说,“好在家里和父母所在学校里有不少书,父母也从不干涉我。看书的习惯一直保持下来了,使我受益匪浅。”或许是南方的细腻和北方的豪爽造就了这样一位聪慧少年。在16岁时,他就如愿考入了南京大学化学系。而当时,全校也只有十几个学生考上大学。

就这样,他沿着一个学人的轨迹继续发展:大学毕业读研究生,然后在华师大攻读博士。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社会上和大学里兴起了出国潮。在导师的推荐下,陈群去了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成为了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当时发达国家的生活待遇、研究条件远比国内要优越得多,但是陈群还是按期回国了,他是当时国家派出的这批40多位留学生中第一个归来的。

1991年8月陈群回到华师大,马上就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和教学。1994年,30岁的陈群出任华师大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华师大的核磁共振研究曾长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时老一辈专家教授已经临近退休,一批中年教师相继出国。学科的主力变成了和陈群年龄相仿的一批年轻人。

自己是一个“毛头小伙”,如何带好一个十多人组成的专家队伍呢?“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意识,就是大家在一起时,还是要在团队中创造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他说,“当时我们在一起是很开心的,大家进来之后就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必须相互忍让,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大家围绕技术问题可以吵得天昏地暗,但不影响关系,照样可以一起唱歌、打球、旅游、打游戏,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陈群回忆说,在那段日子里,大家通过不断思考、摸索、改进、创造,终于成功开发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且与进口的同类设备水平相当的医用核磁共振成像仪。更重要的是,专业队伍的实力不仅逐渐恢复,而且成为国内这个领域学术研究和仪器开发方面实力最强的团队之一。他们组建了上海市功能磁共振成像重点实验室,为上海认知科学的发展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功能成像的技术平台。

陈群的专业是核磁共振,他自己的研究属于化学和物理学的交叉领域。在这个领域,他取得了不少出色的成果。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他先后承担了包括973课题、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国家与省部级课题,发表了SCI源论文90多篇,其中大部分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

当我们问起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时,他这样说:“我只是比学化学的人多学了一点物理,比学物理的人多学了一点化学,多了一点交叉学科的优势;对大部分从事实验科学的人而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擅长的东西,坚持自己这个优势,踏踏实实地做下去。一定要说经验,那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陈群与上海市部分中学生代表座谈。

一份清高,一点浪漫

他不仅是三万在校生的校长,也是几十万校友的校长;他不仅是一名导师,更像一名学长……陈群承担了多种角色,更承载了更多期望,肩负更大的责任。

刚进入新学期,校长陈群的工作千头万绪。9月5日,上海市18名在校中学生受陈群之邀,向华师大“报到”。这些中学生首访华师大丽娃河畔,与校长饮茶共叙。今年暑假,陈群公开向上海市中学生布置了一道公益作业:“我心目中的大学”,并收到463份作业。陈群和他们中的部分代表面对面进行了交流,他说:“看了中学生自愿完成的作业,让我们这些大学校长更多了解了他们对大学的要求和期待……”

2002年陈群被任命为校长助理,开始参与学校层面的管理工作;次年出任副校长,后来又兼任学校研究生院院长,从那时起他的主要精力即投入到学校的行政工作中。2012年,48岁的陈群担任校长,角色有了根本性变化。

坦率地说,当好华师大这座名校的“掌门人”确实不容易。上任之初,陈群选择了去厦门看望校友。就是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上世纪50年代毕业的老校友,老先生拉着他的手,说了一句话:你现在不仅是三万在校生的校长,也是我们几十万校友的校长!这句话让陈群不敢一日或忘。陈群说:“他告诉了我,我们身上不仅肩负着办好学校,服务全校师生的责任,也承载着几十万校友的期望,所以责任重大。”

早在数年前,华师大就确立了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这位48岁年轻的校长如何“破题”呢?这个问题始终盘旋在他的头脑里,在他看来建设一流大学,不仅需要“大师”与“大楼”,更要塑造有自己特点的大学精神。翻阅近两年来陈群每年毕业和开学典礼时的致辞和讲话,笔者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决心。2014年毕业典礼上,陈群作了题为《不想说再见,只想说永远》的致辞,他认为华师大有一种特殊精神气质:“既踏实低调,又仰望星空;既务实肯干,又始终在内心保持着一份清高,保持着一点浪漫……”

正因为这种坦率真诚,在华师大很多学生心中,陈群不仅是他们的校长,更像他们的学长。2013年6月25日,华师大的大草坪上,蓝色、黑色的学位服中一抹红色特别醒目。校长陈群身着红色博士服,站成“雕塑”,始终微笑着与毕业生们单独合影。与校长合影的人群中,有一位身穿博士服的女孩。镜头前的她,美丽自信,是金融与统计学院的博士毕业生田甜铭梓。本科毕业于美国高校的她表示,校长与毕业生合影,之前只在美国享受过,感觉到华师大的国际化和人文关怀。

“这其实是师大的一个传统,在毕业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校长已经成为了毕业生心中对母校记忆的一个符号,与校长合影也是大家留恋母校的一种情感表达。只要是学生乐意的,作为校长,我肯定欣然接受。”师大的这些传统,深刻地影响着华师大学子的价值取向和为人处世。在场合影的毕业生都得到了校长的鼓励和问候,几位分别来自江西、河南和山西的免费师范生表示,他们毕业以后会回到各自的家乡执教,牢记华师大的精神,继承“为人师表”的校训。

作为校长,陈群每天都在思考着,实施着,协调着,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忙”。陈群有些无奈地说:“每当岁末,我暗自祈祷‘明年可以空一点’,结果往往是越来越忙,但是只要对学校发展有利,对学生发展有利,我们都是忙并快乐着。”


陈群与毕业生合影。

感怀乡恩,眷恋乡景

家乡有他的人生起点,无论时光和年轮怎样变幻,离家乡距离再远,都不能改变与家乡的血脉相连;离家乡时间再久,都不能改变与家乡的心灵相通。

从5岁跟随父母到山东,到16岁独自一人到南京读书;从26岁只身出国求学,到一年多后回华师大任教……陈群的发展轨迹始终和江南这方水土有着割不断的情意。采访中,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父母都是宜兴人,我也是宜兴人。

将近半个世纪而过,然而“宜兴人”的印记始终铭刻在陈群的心底,铭刻在他的一举一动之间。“小酥糖、炒米糕、雁来蕈、泡混堂……”在采访中,这些地地道道的宜兴话在陈群嘴里脱口而出。他说,父母的宜兴情节特别重,在山东最难以忘怀的是对家乡的留恋。甚至在家里还是讲宜兴话,出去讲普通话。那时候北方和南方的生活方式差别很大,到了北方以后,南方的很多东西比如说大米都提供不了,因此全家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想法设法去买大米。他们非常努力地想要保持宜兴的生活方式。端午要吃粽子了,然而当时北方没有粽叶和糯米,就让宜兴的亲戚买了带到山东去,有很多生活细节都是如此。正因为这些生活的细节,始终让陈群和宜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陈群回忆说,他考上南京大学的第一年春节,就跑到宜兴和爷爷奶奶一起过节的,难以想象自己会有这么深的宜兴情结。当时,去宜兴的路上一直很激动,有点“近乡情更怯”的感觉,特别想印证自己对宜兴的印象。从南京坐车回去,一路找童年的记忆,找徐舍镇的那条大河。陈群的父亲毕业于河海大学水利专业,当时“文革”期间下乡劳动,参与了徐舍镇一座大桥的建设。到现在,陈群家里还有父亲在建桥时劳动的很多照片。家人相聚的时候,有时还拿出来看看,回忆下过去。他说,小的时候很多地名,比如张渚、西渚,当时只知道发音不知道怎么写,后来回宜兴还专门开车去寻找这些地方。

一方水土一方人。陈群坦言,无论时光和年轮怎样变幻,离家乡距离再远,都不能改变与家乡的血脉相连,因为家乡有他的人生起点。小时候受启蒙教育时,母亲时常和他讲宜兴出了很多院士和文化名人,讲这些人的成长故事。告诉他从小就要好好读书,像他们一样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因为这是宜兴的传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下,我从小就知道了周培源、徐悲鸿、唐敖庆这样一批家乡名人,他们成功的人生经历对我影响很大。因此,我从小就有读好书当一名科学家的志愿。”

人人都说家乡美,一草一木总关情。“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这是陈群对家乡的印象和评价。这么多年来,不管身处何方,在陈群的心里,家乡的山四季如画,家乡的水香甜甘润,家乡的桥千姿百态,家乡的空气清新怡神,家乡的天空总是晴朗湛蓝……特别最近几年,交通方便了,陈群带着妻儿更是年年回宜兴,有时一年要回去两三趟。对家乡了解越来越多,为家乡的发展感到高兴。最近一次是今年春天,听说宜兴建了全省首家自行车公园,他自己开车前往游玩,然而汽车开到湖㳇镇周边就迷路了。“家乡发展很好,变化很大,特别感动的是生态保护很好。我相信宜兴人有这样的智慧,既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又能把经济发展好。”

【人物档案】

陈群,1964年4月生,宜兴市徐舍镇人。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届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

1984年和1987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获得博士学位,1990至1991年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做联合培养博士生。1991年8月起留校工作,次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起担任校分析测试中心主任,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起担任无线电物理专业波谱学方向博士生导师,曾多次到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做访问研究。2002年起担任校长助理,2003年6月起担任副校长,2005年起兼任研究生院院长。2012年7月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深耕紫砂领域二十载,矢志不渝地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旨在将这份源自东方的艺术瑰宝推向全球舞台,让世界各地的壶友都能领略其独特魅力。【+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