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宜兴人:如玉在渊泽四方——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

【引  言】

南琪,南国的一块美玉。君子比德于玉,当年父亲为他起这个名字,是希望儿子记住,他的根在南方一个叫做宜兴的小城,那里山水灵秀,人文荟萃;父亲还希望儿子能像这块土地上诞生过的无数英贤名士那样,有着美玉一样高洁的品格和非凡的智慧。

父亲的这番深意,任南琪是在多年的成长中不断体悟出的,他感谢父亲,更感谢宜兴这个文脉厚重的故乡,给了他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凭借这些人文精神的滋养,他才在科学研究的星空里发出了自己的光芒。

 

品格修为写就人生的高度

从选择环境工程这个专业开始,任南琪的人生之路就是一条不断攀越科研高峰的路途,身后留下了一长串闪光的脚印:36岁晋升教授,4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42岁获得“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0岁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最早提出利用有机废水制取可再生资源氢气的连续流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并在国际上引领了该领域的研究;他以厌氧微生物生理生态学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与设备,解决了制药、印染、化工等近30个重污染行业的废水处理问题。凭借这两项成果,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这样一条令人艳羡的成长轨迹背后,其实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但任南琪总是说自己很幸运,在这条路上走得很“顺”,因为他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包括他的父亲。出生于宜兴丁蜀望族的父亲从小就教育他,做事先做人。他觉得这些良师益友让他懂得了一个道理:决定一名科研工作者能否有所作为的核心因素,不是外在的环境条件,也不是个人的学识水平,甚至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是他的人文素养,特别是道德品质。这样的认识似乎有些出人意料,但确是任南琪在多年的科研探索中逐步领悟到的真理。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采访时,记者不断地听老师和同学们提到一个词:“小楼精神”。它的创造者便是任南琪,而这幢小楼,建于1997年,是由黑龙江省科技厅出资兴建的生物制氢中试实验基地,现在是由任南琪主持的“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平台。15年来,小楼见证了任南琪在有机废水生物制氢研究领域的艰苦跋涉,见证了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曲折历程,更见证了一种从科研实践中摸索并凝练而成的思想武器,那便是“小楼精神”——求真,求新,团结协作。

求真,求新,是科学精神,也是学术道德。多年来,正是执著地求真与求新,才使任南琪在自己的科研领域不断地攀登新的高峰,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任南琪大学本科学的是城市给排水工程专业,大三时学了《水处理微生物学》后,他开始逐渐偏好于污水处理研究,尤其青睐微生物研究。除了上课,他还找来相关资料自学。1990年在攻读博士期间,他在自己所发明的废水厌氧处理设备中发现了生物产氢的现象,于是大胆地选择了废水生物制氢这一国际前沿课题,并于1991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任南琪首创了“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对国外采用纯菌种制氢的技术而言是一项重大突破,其博士论文《有机废水处理生物产氢原理与工程控制对策研究》直接出版成书。

此后,任南琪在发现比国外“丁酸型发酵”产氢量高几十倍的“乙醇型发酵”类型后,完善了其生物产氢发酵理论,并提出了最佳工程控制对策,发明了高效连续流生物制氢反应器。2001年,这一科研成果,被485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称这项成果远远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研究水平。

紧接着,任南琪又解决了规模化制氢所面临的反应器放大等技术瓶颈问题,研发并设计出一套“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工艺系统。2005年,哈尔滨开发区建成了世界上首座年产氢气40万立方米的示范基地,作为国家“863计划”“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生产性示范工程”,这个基地率先使用了这套工艺系统,这不仅是国际上首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条发酵法生物制氢生产线。这项成果的取得,使我国具备了实现规模化制氢的技术与设备,实现了工程菌生产的产业化,更使国际生物制氢产业化目标提前了至少10年。

任南琪始终认为,工程科技的研发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因此,从1996年起,他就开始培育优秀的科研团队。团队作战,必须有团结协作精神,其基础是相互尊重与包容。他的学生、“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爱杰,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一件小事:当年小楼刚刚建成时,一次她的一位同事与门卫发生口角,任老师知道后很严肃地教育大家在团队中要相互尊重,尤其要尊重门卫、实验员等最普通的服务人员。以后每年两次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任老师在讲解“小楼精神”时都会提及这件事。任南琪十分重视对学生思想品格的培养,在王爱杰的记忆里像这样的小事很多,任老师总是以身垂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改变自我。

非凡智慧成就事业的辉煌

同事们都说,任老师是有大智慧的人。在学术研究领域,他既有远见卓识,更有打破常规的大气派。的确,当年选择废水生物制氢这个研究方向,是因为他敏锐地意识到,环保与新能源都是未来的朝阳产业,有着无比广阔的前景。2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他当初的判断。他还十分看好交叉学科的研究,他自己的研究就是综合运用环境工程技术、生物学原理和新能源技术,从而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他的鼓励下,前几年实验室开始关注纳米科技,去年还成立了环境纳米中心。

而在科学研究的方式上,他强调构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1997年当拿到黑龙江科技厅的50万元项目经费时,他把大部分资金投入了中试实验基地的建设,因为他的目标是要让这项技术实现产业化,而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里。在团队建设上任南琪也是不遗余力,苦心经营,短短十几年,将一个只有几人的科研课题组发展壮大为拥有11位教师、10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队伍,其中5位教授、3位副教授。更令人赞叹的是,这支团队2004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研究方向为“城市水质保障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007年9月27日,以这个团队为人才依托,国家正式批准建设以任南琪教授为主任的“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2008年10月,还是这个团队,以“城市水质转化规律与保障技术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的名义,作为哈工大首批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组评审。

近几年,任南琪更是为与国内外的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开展合作而四处奔忙,重点实验室每年都举办两三次国际会议,吸引了一大批世界环境工程领域的专家前来进行学术交流与洽谈合作。实验室还与滑铁卢大学、埃尔伯塔大学等十几所国外、境外院校及研究机构达成了互派留学生的协议。目前实验室正在联合国内几所著名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积极申报国家“2011计划”,创建“先进环保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更大的平台,以期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聚集更多优质的人才。

熟悉任南琪的人都说他做人的学问很深,这一点特别像南方人。他相当低调,他的秘书说他很少与媒体接触,近两年几乎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要求;他很少提及自己的成就,却一直以自己带领的科研团队为自豪,他觉得集体的荣誉更为可贵。他温文尔雅,谦逊内敛,对人要求严格但不严厉,老师和学生们都说,与他相处让人如沐春风。刑德峰教授当年也是任老师带的博士生,现在已是实验室的骨干,入选了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他回忆当年写博士论文时,任老师在出差途中亲自为他修改,改得相当仔细,还常常深夜给他发来短信与他探讨论文的细节,这令他很感动,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从2001年开始,任南琪坚持每周二召集所有实验室的硕士博士生们举行例会,让学生们定期汇报学习与研究的进展,和老师们共同探讨一些问题。同学们都觉得例会制度让人既有压力又获益匪浅,许多学生毕业后也把这项制度带到了自己的工作中。

领导一个大型的科研团队,必然会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同事们笑称任老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此言虽为调侃,却不乏深意。任南琪为人豁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却时刻把团队成员的利益放在心上,为他们创造各种发展机会,争取各种荣誉。

家国情怀铸就生命的价值

“我所从事的专业与国计民生直接挂钩,因此我感到非常幸运。人生最大的幸事是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用个人所学、所长、所创,为社会、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30年来,我所有的工作都是直接为人民大众服务,我觉得这就是我今生最大的成就。”的确,从小父母所给予他的传统教育,让他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看得很重,把个人的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松花江水体出现硝基苯污染的危机,哈尔滨的水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任南琪成为“松花江硝基苯重大水污染事件”国家应急科技专项发起人之一,并出任总项目负责人,他和同事们一起日夜奋战,顺利完成了研究工作和项目验收。由他主持的“松花江水污染应急科技对策与决策支持系统综合研究”课题,在我国率先建立了流域水体安全预警体系和应急决策管理支持系统,为今后发生类似突发性污染事件后的及时决策,提供了数值模拟平台。

任南琪虽然没有出生在宜兴,但从小听父亲讲宜兴的山水人文,他一直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乡。上网搜索他的简历,几乎全都写着他是江苏宜兴人。对于家乡的这份感情让他从上世纪80年代在大学学习环境工程开始,就一直关注着宜兴环保产业的发展,多次深入高塍镇的一些环保企业调研,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近年来,任南琪深感宜兴的环保产业仍然以常规通用装备的生产为主,缺乏高技术的支撑,产业发展面临困境,为此他十分担忧。同样的担忧让他和宜兴市的决策者们产生了共鸣,市委、市政府决心与哈工大联手来优化宜兴环保产业的产能结构,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2010年,在任南琪的积极努力下,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宜兴市政府共同组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并于第二年共同组建江苏哈宜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将市场优势与技术优势紧密结合,探索出一个全新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公司扶持了一批单项技术子公司,实施差别化发展,在承接大项目时由总公司组织他们协同作战。目前企业与技术的磨合期已结束,总公司近两年将产生经济效益。

任南琪认为,哈宜环保研究院目前规模不大,对于有着3000多家企业的宜兴环保产业而言,力量还很弱。他觉得未来2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重大的需求,这是宜兴环保产业极好的发展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大的环保企业应担当起重任,转变观念,形成各自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由此带动整个产业的结构重组,以集约化的模式形成合力,抢占市场。如此,宜兴环保产业将实现新的腾飞。

任南琪有一个梦想,希望在宜兴建一所环保大学,以集聚更多的优秀人才。他觉得,作为“教授之乡”与“环保之乡”的宜兴,完全具备这样的办学条件,他表示,有生之年将为实现这个梦想而不懈努力。

君子如玉。古人云:“玉在渊则川媚”,任南琪这个有着美玉一般品德与智慧的宜兴人,为了让碧水清川在祖国大地上流淌,他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

来源:宜兴日报

宜人出品紫砂,深耕紫砂领域二十载,矢志不渝地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旨在将这份源自东方的艺术瑰宝推向全球舞台,让世界各地的壶友都能领略其独特魅力。【+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