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财,在宜兴学习紫砂手艺的人才,带着满腔的热血和对紫砂手艺的执着,终于在紫砂壶制作方面有所建树。虽然不是宜兴人,但是对于宜兴紫砂的喜爱让他坚持在异地他乡的宜兴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这句话意思不难理解,生活中人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与磨难,不同的人面对众多困境与磨难会有不同的理解与处置方式,这也最终影响着他们以后的生活。当我们前往青年陶艺家王清财位于陶都丁蜀镇的紫砂工作室做客时,我觉得前面所说的这句名言,用来形容王清财的制壶之路,再合适不过了。
王清财,来自盛产名茶铁观音的茶乡福建安溪,父母都是种茶人,自幼深受茶文化熏陶。2013年,王清财毕业于无锡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美术专业,拥有专业的美术素养和功底。毕业后,在指导老师的影响下,对紫砂壶制作日渐产生浓厚兴趣。他似乎早有想过,当他毅然决定走上这条紫砂之路的时候,便意味着他从此要在异乡独自拼搏了。但不论如何,用王清财的话来说:“痛并快乐着!”他从踏进紫砂行业起,做了三年紫砂杂件、两年紫砂壶花器,在紫砂泥泥性的掌控及塑形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
开始做壶的半年里,王清财把不满意的作品全部砸了,整天把自己闷在房间里制壶,几近达到走火入魔的状态。就是这样对自己严格要求着,夜以继日地钻研着,王清财的壶艺进展飞速、日益精湛。他擅长制花器,个性风格鲜明。虽是描摹松竹梅之形的紫砂壶,却毫无雕琢之态,眼前的壶,恍若一段自然生成的老树桩,又或是一截疏影清浅的梅花枝。每件紫砂作品都各具千姿百态,每每捧壶,惹人驻足神往。
在工作室的博古架上,一把以原矿段泥制成的《梅桩壶》深深映入了我们的眼帘。紫砂壶花器的设计元素主要源于自然界动植物,在外形中以种种艺术手法加以表现。其中,论神韵、灵性、肌理虬曲难以刻画者,非《梅桩壶》莫属。王清财的《梅桩壶》第一眼看去,便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生动感,仿佛在冰天雪地的树林中寻觅着,眼前突然出现一段嶙峋老梅桩,似经历过风霜雷电的摧残,但仍有孕育新枝的希望。此壶壶身、流、把、钮全部是用极富生态的残梅桩、树皮及缠枝组成,虽然临的都是树桩的“老态”,但细看每个部位却又不尽相同。壶钮是一种质感粗砺、古朴沧桑的“老”,壶把是一种蜿蜒曲折却不肯服输的“老”,壶嘴是一种姿态豁达、笑看人生的“老”,壶身是一种正气浩然、蕴藏生机的“老”。“老”而不死,鲜活有生命的希望。
梅花象征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在凛冽寒风的冬季,在百花未开的清冷之时,它却奋勇当先,在枝头绽放朵朵暗香,独留给世人一个冰肌雪骨的倔强姿态。王清财的《梅桩壶》以清廓挺拔的老梅桩,向我们展示出一种这样的精神启示:人生之路虽多有崎岖坎坷,但擅于化风雪为美酒,尽情享受沿途的风景,何尝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美好人生呢?
王清财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能认真做出一把好壶,过年回安溪时带给在家种茶的父母。用安溪上好的茶叶,泡儿子用心制作的砂壶,既能让父母在喝茶时想到在宜兴创业的自己,又表达出一份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我们相信,王清财以现在这样的奋发努力,假以时日,定会在他的紫砂艺路上,开出一片繁花胜景。
壶人王清财简介
王清财,福建安溪人。2013年毕业于无锡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美术专业,受指导老师的影响,开始对紫砂产生浓厚兴趣。在宜兴做了三年紫砂杂件、两年紫砂壶花器,对紫砂泥泥性的掌控和塑形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天资聪颖,加上后天的刻苦磨练,壶艺进展飞速、日益精湛。擅长花器,专攻松竹梅壶等紫砂题材。作品风格清峻挺拔,每件紫砂作品形态逼真且栩栩如生。所创作品深受业内专业人士和紫砂爱好者的喜爱。(闽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