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老故事:陶朱公的故事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行每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比方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杜康是酿酒业的祖师爷,陆羽是制茶业的祖师爷,李隆基是梨园祖师爷,忽必烈是涮羊肉的祖师爷等等。今天,我们来讲讲制陶业的祖师爷。

话说当年春秋末期,越国的大夫范蠡,辅助越王勾践成功复仇,打败了吴王夫差,灭掉了吴国以后。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偷偷地带着美女西施跑掉了。他们一路向北,来到了宜兴丁山这块地方,隐姓埋名,隐居下来,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生活。

范蠡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发现这里的山上有一种泥料,特别适合制作陶器,就开始自己取料、制造坯料,然后造窑烧制。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烧出来的陶器,不是烧裂了就是形状烧歪了,总也烧制不出了令人满意的陶器。这一下,就连聪明过人的范蠡都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了。

有一天,西施在做饭,她把饭锅放在炉子上以后,就叮嘱范蠡看好炉子,她去洗点菜。范蠡看了一下炉子,看见翻过下面炉火很旺,火苗都窜到炉子外来了。他就想,这样子多么浪费柴火啊,于是他就自作主张,把炉子上垫在锅子下的小块小石头拿掉了。这下子好玩了,饭锅紧贴着炉子,火却不旺了,还冒出了大量的烟,把范蠡呛得眼泪鼻涕一大把。这时候,西施洗完菜回来,看到范蠡的狼狈样,笑弯了腰。她赶紧把锅子下又垫上了石头,对范蠡说:“你看,锅子和炉火不隔开,火就烧不旺了吧。”

这句话对于范蠡来说,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想到了!”范蠡高兴地一蹦而起,跑出了家。他来到陶窑,重新设计起来。他想,如果烧制陶器的时候,把坯料和底下的火也隔开,不就能烧制得均匀彻底了么?果然,按照他的想法,重新烧制出来的陶器又均称质量又好。

渐渐地,周围的老百姓看见范蠡烧制的陶器这么好,纷纷过来学习,他们把垫在坯料下的几块石头称之为“脚石”。大家问这个聪明人叫什么名字啊?范蠡为了躲避越王的耳目,就说自己叫陶朱。

范蠡还发现,宜兴丁山的泥料韧性黏度都很好,要是能做成很大的容器,就可以装更多的粮食和水了。但是无论怎么做,大容器的陶器就是做不出来。不管是从整块泥料的中间掏空,还是从下往上堆,都做不出均称漂亮的大容器。

有一天,范蠡看见西施在家里裁制衣服,又一下子来了灵感。对啊,布料可以连接,那么泥料可不可以呢?他想出了一个主意,把泥料打成泥片,把泥片围起来,底下在接上底面,不就行了?而且如果高度或直径不够,还可以再把泥片连接上去。终于,范蠡按照这种做法,制出了容积很大的陶器,并且外形均称、结实耐用。这,就是宜兴陶器围筑法的来历。

范蠡和乡亲们做出的陶器,质量好,用处又多,特别是大缸,当时其他地方根本做不出这样的大容积陶器。于是外地的人纷纷来购买丁蜀的陶器。这里的百姓渐渐富裕起来,为了方便陶器的运输和农田的灌溉,范蠡又带领着大家挖了一条河。

后来,老百姓就尊奉范蠡为制陶业的祖师爷,称他为“陶朱公”。再后来,因为陶朱公的名气越来越大,终于被越王知道了,为了躲避越王的追杀,范蠡带着西施又隐居到别的地方去了。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挖出的那条河叫做“蠡河”,把他和西施居住的地方叫做“蠡墅”,把他曾经隐居过的溶洞称为“慕蠡洞”(也就是现在的陶祖圣境)。

直到现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七,当地都会有隆重的纪念活动,相传这一天,是范蠡的生日。(刀刀的小狗窝)

宜人出品紫砂,深耕紫砂领域二十载,矢志不渝地弘扬宜兴紫砂文化,旨在将这份源自东方的艺术瑰宝推向全球舞台,让世界各地的壶友都能领略其独特魅力。【+微信:78917327】

相关文章

首页
微信
福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