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荆溪十景”为:
阳羡茶泉、画溪花浪、铜峰叠翠、周侯古祠、龙池晓云
玉潭凝碧、蛟桥夜月、张公福地、国山烟寺、洴浰雪蓑。
张公福地指宜兴张公洞。宜兴著名的文化古洞之一,在湖湖㳇镇盂峰山。张公洞厅场宏大,以“大洞套小洞,洞中还有洞,洞洞都相通”著称。洞内有石阶1500余级,朝天出洞。炎夏游览张公洞,能明显感觉洞内气温变化,犹如经历春、夏、秋、冬四季,所谓“山外方一日,洞中已一年。”
张公洞景区逐步恢复了历史悠久的“洞灵观”,成为溶洞文化与道教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景区。
张公福地概况
张公洞又名庚桑洞, 据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张公洞相传为汉张道陵得道之处”。晋文学家郭璞记载:“阳羡张公洞,密有二堂”。明代画家沈周认为,张公洞是三国吴赤乌年间霹雳所开“天窗”。清代杨怀远《乡评备考》:“邑张公洞山形如覆杯,吴赤乌二年(239),一夕大风雨,霹雳一声,山裂洞开。”道教《白龟经》载:“天下福地七十有二,张公居五十八,庚桑公治之”。
张公洞旁有洞灵观,为唐时生产贡茶的“茶舍”。古有“茶舍碑”,记载宜兴为皇帝修贡之事。洞灵观宋代为天申万寿宫,后为朝阳道院。唐代诗歌作品中有不少描绘采制贡茶的情景,如白居易、杜牧、李郢、卢仝、袁高等,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对当时采制贡茶的情景及给贡茶产地茶农造成的沉重负担,从不同侧面作了生动描绘和深刻的揭露。因为一些诗人当时就是奉诏修茶的地方长官,他们的作品是由衷而发,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如白居易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在苏州刺史任内所作《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因寄此诗》有云:”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且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堂各斗新。……”此诗从侧面描绘了在太湖之滨西岸的顾渚山与唐贡山采制春季贡茶的情景。据载,顾渚紫笋从唐代宗广德二年至永泰元年(763-764)列入贡品,与唐贡山成为地界毗连的两大贡茶区。分属于湖州与常州。在每年清明之前至谷雨之间,湖、常二州的地方长官奉诏进山修茶时,还要带上眷属、侍从、乐工、歌伎等人众,到茶山举行盛大的”茶山境会”。同时还要邀请临近州县的地方长官、乡宦名绅为宾客前来茶山助兴。在”境会”上要品茗斗茶,饮酒赋诗,且歌且舞,鼓乐喧天,以至在太湖之东因病中的苏州刺史白居易似乎都闻到了这茶山欢宴上的悠扬的乐曲之声。以己身不适未能应邀赴会而引为憾事呢。
张公洞多名人游踪。苏辙《张公洞》诗:“乱石深处白云堆,地坼中空洞府开。茧瓮有天含宇宙,瑶台无路接蓬莱。金芝春暖青牛卧,珠树月明黄鹤回。此日登临兴何限,春风吹绽碧桃腮。”历史上许多画坛大师都为张公洞留下了难得一见画图。明代沈周有《张公洞图卷》,并写了一篇长长的引文。清初“四僧”之一的画坛奇才石涛有《游张公洞之图》,画现藏于台湾。张公福地为荆溪十景之一。
张公福地主要景观
洞外碑亭,有一通双面巨碑,一面为明代宰相叶向高书写的诗作,记叙叶宰相与地方官和学生周延儒等游览宜兴风景之事。一面为朝阳道院碑记。诗文极赞宜兴山水之美,人才之俊。书法遒劲飞动,为明代书法精品,是张公洞的镇山之宝。
张公洞“海屋大场”过去称“海屋道场”。“海王厅”中间,有一泓碧水清澈见底,后洞一线蓝天倒映其中,成“洞中蓝天”的奇景。上海电视台与宜兴市政府、市旅游局和宜兴电视台曾在海王厅联合举办“春满陶都元宵文艺晚会”。电视连续剧《笑傲江湖》中几个大场面景头都在这里取景。海王厅不时云雾缭绕,愈显壮观。
张公洞中有“棋盘洞”,传说是仙人下棋地方。古籍《荆溪外纪》载:唐朝时有个人曾经游张公洞,拿着蜡烛走了十几里路,看见有两个道士在下棋,这个书生累了,也饿了。道士就指着旁边“青泥”说,你就吃这个吧。书生就试着吃了一点,看看像泥,但吃起来软而芳香。书生就藏了一点出来。后给一个西域商人看,这胡商倒是识货,他说这个青泥是“龙食”啊,但已坚硬如石。书生再去的时候却找不到路了。现在的游人倒要看仔细,或许能再找到点“龙食”吧。
走出棋盘洞,就到了“朝天洞”。山顶如果天气适宜,可以看到太湖,即所谓“琼崖望湖”之胜景。出张公洞山顶朝天洞,可经“洞灵观”下山。
洞灵观。江南目前历史最为悠久的道观,原来属于通贞观。唐开元年间,唐明皇为“洞灵观”题额。唐朝时,这里是宜兴生产贡茶的地方。洞灵观有三清殿、庚桑殿、长廊曲道等建筑。道观依山而建,气势宏伟,是宜兴及江南一带最为壮观的道观,也是政府批准的道教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