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壶意上不断求新,在壶艺上不断求精,这是助理工艺美术师宋新伟从事紫砂艺术的一个鲜明特征。从艺以来,他“壶意上的新”与“壶艺上的精”使他收获多多:“清风竹韵壶”获第四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和合壶”获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三贤壶”获第十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风华壶”获第三届全国陶瓷职业技能竞赛三等奖,“四海升平壶”获第七届“大地奖”陶瓷作品大赛金奖。此外,“祝福壶”被湖北省博物馆收藏,“行方壶”被无锡市博物院收藏,“玉笠壶”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
宋新伟从事紫砂,完全是因为心里的喜欢。更确切地说,是为了在紫砂上有所作为。他从小喜爱书画,在同学们眼里是个“天生具有艺术细胞的人”。他在郑州大学读书期间,以书画上出色的才艺被学校众里挑一,担任学校书画协会会长。2001年大学毕业后,当他以一位大学本科生的身份投身紫砂时,心里充满豪情,立志要在紫砂上做出点“事情”来。他很幸运,在师父董亚芳、许全芳以及一些紫砂前辈的指导下,打下了扎实的制壶基本功。
在宋新伟看来,壶艺求新,就是求作品的语言、意境、思想;壶艺求精,就是求作品制作技艺的精湛。他创作的“三贤壶”,堪称是一件意与技相结合的佳作。所谓“三贤”,指的是松、竹、梅。以松、竹、梅入壶,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表现松、竹、梅这三位老友的风骨、气节、品性,这不仅考量着制作者对松、竹、梅的理解,同时考量着制作者的制作功力。宋新伟以简练的手法,合理布局,松段为壶钮,竹段为壶嘴,梅段为壶把,就像三位老友在促膝谈心。富有意境的是,松段处延伸出的苍翠的松枝松叶,生机勃勃;竹段处几片抖擞的竹叶,似乎在迎风絮语;梅段处开出的几朵梅花,就像在寒风中呤笑。松、竹、梅集中在一把壶上,各有各的语言,各有各的品性,各有各的精神。
制壶当与时俱进。宋新伟认为,现代人在紫砂壶的使用上,更喜爱把玩与泡养,而紫砂壶似花非花,似光非光,不仅适合把玩与泡养,而且不失花器的意趣。传统的花器,有许多以写实为主,枝繁叶茂,花盛果丰。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删繁就简,即一把紫砂壶,常常以一枝一叶一花这样的“简”和“意”,追求花器的另一种韵味和意境。他的“三贤壶”“葫芦壶”“祝福壶”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受到人们的喜爱。
宋新伟壶艺求新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紧跟时代步伐,让紫砂作品为时代鼓与呼、歌与唱。他常说,紫砂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如今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与喜爱。作为一名紫砂艺术工作者,除了创作一些供人把玩、欣赏、怡情的紫砂作品外,还应该多多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这不仅是紫砂艺术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也是紫砂作品所承载的使命。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仪后,宋新伟以敏锐的眼光,独特的思考,创作了“一带一路壶”。该壶的造型为半圆形,寓意“一带一路”是全球经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壶钮以北京的天坛为造型,表示“一带一路”从北京出发,走向世界;壶嘴为龙形,意为中华民族引领“一带一路”建设;壶身的三道线波澜壮阔,像沙漠中的黄沙在流动,像大海里的波涛在涌动,像天空的风云在飘动,那既是古老的“丝绸之路”,也是当今的“丝绸之路”。整把壶设计巧妙,寓意深刻。尤其是壶的提梁自然弯曲像苍穹,体现了高超的制作技艺。
壶艺求精,宋新伟善动脑子善动手,常有壶艺令人称绝的作品问世。他创作的“风华壶”,在壶身上贴的如意纹与海棠花,均薄俏而灵动,这是他别出心裁地借用了剪纸工艺。他刚开始贴如意纹时,因为图案复杂,加之所打的泥片厚,贴在壶上的如意纹也比较厚,缺乏灵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想到了自己曾经学过的剪纸工艺。于是,他用剪纸工艺剪出自己想要的图案,再把泥片打得像纸一样薄,贴出的如意纹或海棠花或其它什么,不仅薄俏,而且鲜活生动。
在紫砂艺术之路上,宋新伟以自己的热爱与追求,已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路。
宋新伟 助理工艺美术师
1977年生于宜兴,自幼酷爱书画,在郑州大学上学期间曾担任学校书画协会会长一职。2010年师从高级工艺美术师董亚芳,后又拜许全芳为师,系统学习全手工制壶技艺。201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工艺美术本科专业,同年创办清德堂紫砂艺术馆,并成功注册“清德堂”商标。追求“璞雅自然、古朴清逸”的壶艺风格。作品多次获奖,其中“清风竹韵壶”获第四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和合壶”获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三贤壶”获第十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风华壶”获第三届全国陶瓷职业技能竞赛三等奖,“四海升平壶”获第七届“大地奖”陶瓷作品大赛金奖。“祝福壶”被湖北省博物馆收藏,“行方壶”被无锡市博物院收藏。“玉笠壶”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宜兴日报)